沈清欢成为太子妃后,并未沉湎于太子极致的宠爱和尊贵的地位。她将太子府的正殿打理得井井有条,将后宫事务处理得游刃有余,同时,她更将她的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梁国大地。在太子萧景珩的全力支持下,她大力推行她的美食惠民计划,用她的现代知识,一点点地改变着梁国百姓的生活。
美食学堂在都城各区设立分点,吸引了无数求知若渴的百姓前来学习。那些曾经只能吃粗糙食物的贫困家庭,通过学习简单的烹饪技巧,掌握了如何将普通的食材变得美味可口,如何均衡搭配,如何保持卫生。学堂不仅教授技艺,更传播健康饮食理念,让梁国百姓的体质和精神面貌都得到了改善。
特色食铺生意兴隆,门庭若市。百姓们用并不高昂的价格,就能品尝到太子妃娘娘亲自指导制作的、堪比皇宫御膳的美味点心和食物。这些食铺不仅满足了百姓的口腹之欲,更成了沈清欢美食理念和新作物的推广平台。通过食铺的宣传和引导,土豆、红薯等产量高、易储存的新作物品种,以及它们的多种烹饪方法,开始被梁国百姓接受并广泛种植。
在太子府庄园进行的农业改良试验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庄头和农人们在沈清欢的指导下,学习了简单的土壤改良和作物轮作方法,产量提高了两成以上。更有效的粮食储存技术,让仓储损失大大减少。这些成功的经验被太子迅速推广到梁国其他郡县,让梁国的粮食产量和储备都有了显著提升,应对潜在的饥荒能力大大增强。
沈清欢还推动建立了更加完善的义仓体系,并亲自参与管理和调配方案的制定。她确保储备的粮食质量优良,能够在灾年真正发放到需要帮助的百姓手中,而不是被层层克扣或贪墨。
这些由沈清欢主导、太子全力支持的民生举措,在短短几个月内,就让梁国百姓的生活发生了切实的改变。他们吃得更好了,身体更健康了,对未来也更有信心了。沈清欢在民间的声望达到了顶点,百姓们提到太子妃娘娘,无不交口称赞,视她为梁国的“福星”。他们甚至编了许多歌谣,传颂太子妃娘娘的美德和神奇厨艺。
这份来自民间的巨大声望,以及各项民生计划取得的实际成就,不可能不引起梁国朝廷的注意。朝堂上,关于太子夫妇在民生领域的功绩,成了官员们热议的话题。
支持太子的官员自然对此大加赞赏,认为太子殿下励精图治,太子妃娘娘贤良淑德,是梁国社稷之福。他们将各项计划的成功,都归功于太子妃娘娘的智慧和太子殿下的英明决策,认为这是太子夫妇治理才能的最好证明,为太子未来的皇帝之路添砖加瓦。
一些原本对太子不冷不热,或持观望态度的官员,也因为这些实实在在的成就而对太子夫妇刮目相看。他们看到了太子殿下不仅仅手段强硬,更有造福百姓的雄心和能力,而太子妃娘娘,也绝非仅仅是依靠美貌和宠爱上位,她拥有真正的才能。这让他们开始倾向于支持太子。
然而,朝中也并非一片赞歌。一些保守的官员,特别是那些顽固守旧的老臣,对太子妃娘娘在民生事务中扮演如此重要的角色感到不安。他们认为后宫不得干政,太子妃插手朝政是逾矩的行为,即便取得了成就,也是不符合祖宗规矩的。他们担心太子过于依赖太子妃,将来会影响朝纲。
还有一些官员,他们的家族可能在原有的粮食贸易、食物供应等领域拥有既得利益,沈清欢推广的新作物品种、新的储存和分配体系,触及了他们的利益,让他们感到威胁。他们虽然不敢公开反对太子妃,但会在私下里散布一些对沈清欢不利的言论,质疑她的动机,或者暗示她的方法来历不明(再次将她的厨艺与“妖术”联系起来)。
“太子妃娘娘虽然带来了新的种植和烹饪方法,但这些都是从何而来?可靠吗?”
“后宫女子理应深居简出,相夫教子,怎可插手朝廷的民生事务?”
“殿下对太子妃娘娘宠爱太过,将来如何能够公正地治理国家?”
这些反对和质疑的声音虽然被太子压制得不敢公开叫嚣,但在朝中依然暗流涌动。
梁国皇帝也听取了关于太子夫妇在民生方面取得成就的汇报。皇帝年事己高,希望能看到太子有治理国家的才能。他听闻太子妃娘娘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并且让太后身体大为好转,心中对沈清欢也感到满意和好奇。
在太后和太子共同的推动下,皇帝决定对太子夫妇在民生方面的贡献进行正式嘉奖。
朝会之上,皇帝宣布了对太子萧景珩和太子妃沈清欢的嘉奖。圣旨由内侍宣读,详细列举了太子妃在推广新作物品种、改善种植技术、加强粮食储存、建立义仓体系、推广健康饮食理念等方面取得的成就,并称赞太子妃“贤良淑德,心系百姓,造福社稷”。皇帝授予太子夫妇更高的荣耀和一些象征性的奖励,并明确肯定了太子妃在民生事务中的贡献。
这是沈清欢第一次以太子妃的身份,在朝堂之上获得来自皇帝的正式嘉奖!这份荣耀,是对她能力和地位的最高认可。
朝臣们站在朝堂上,听着圣旨的内容,表情各异。支持太子的人喜形于色,与有荣焉;中立的人也感到震撼,知道这位太子妃绝非等闲之辈;那些反对和质疑的人,则脸色难看,心中不甘,却不敢当场表露。
太子萧景珩站在沈清欢身边,看着她接受嘉奖,眼神中充满了骄傲和爱意。他知道,这份荣耀是沈清欢凭借自己的能力,一步步赢得的。他为她感到自豪。
沈清欢身穿太子妃朝服,站在太子身边,恭敬地接受圣旨。她面上保持着得体的微笑,内心却波澜万丈。从一个不受宠的和亲公主,到如今在梁国朝堂获得皇帝的正式嘉奖,她走了多么远的路!这一切,都是她用美食和智慧,一步步打拼出来的!
在接受嘉奖后,沈清欢向皇帝和朝臣们简短地行礼致谢。她的姿态端庄优雅,言语谦逊得体,再次赢得了不少人的好感。她没有居功自傲,也没有表现出对权力的渴望,她只是将自己定位为一个为梁国百姓尽心尽力的太子妃。
这次嘉奖,不仅提升了沈清欢在朝堂上的声望和地位,也明确了她在梁国治理中的角色——她不再仅仅是后宫的太子妃,她是参与到民生事务中、并取得显著成就的皇室成员。
然而,荣耀也伴随着更深的挑战。嘉奖越重,那些反对和嫉妒的人就越是不甘心。他们可能会寻找新的机会,从其他方面对沈清欢发起攻击。特别是那些受损利益集团,他们不会轻易善罢甘休。
沈清欢知道,她的路还很长。她需要继续努力,巩固她的地位,扩展她的影响力,并为太子未来的皇帝之路扫清所有的障碍。
冷香园的美食香气,如今己经飘入了梁国最高的权力中心,赢得了皇帝的认可。沈清欢用美食的力量,不仅温暖了太子的心,治愈了他的童年阴影,改善了梁国的民生,更将她自己推上了梁国朝堂的荣耀之巅。美食的力量,在此刻,得到了最隆重的证明。
(http://quwenw.com/book/CBBFID-4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quwen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