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国的清晨,伴随着太极殿雄浑的钟声而苏醒。文武百官鱼贯而入,汇聚在金碧辉煌的朝堂之上。如今,龙椅上坐着的是年轻而威严的新皇萧景珩,而朝堂的气氛,也随着新皇的登基和皇后沈清欢的影响,开始不一样。
今天的朝会,主要议题是讨论梁国未来一年的农务和民生规划。这是一个看似寻常,实则暗藏波涛的话题。因为,新皇打算在朝会上,正式提出几项由皇后沈清欢主导或启发的“新政”提议。
萧景珩身穿明黄龙袍,端坐在龙椅上,眼神锐利地扫视着下方的朝臣。他知道,自沈清欢加冕为后,并在民生领域取得显著成就后,朝堂上对她的议论从未停止。虽然他己经用铁血手腕压制了公开的诽谤和污蔑,但那些对新政持怀疑态度、或利益受损的官员,正伺机从政务本身发起攻击。
朝议开始,经过一番例行的奏报和讨论后,皇帝萧景珩清了清嗓子,声音低沉而有力地宣布:“今日议题,关乎梁国百姓来年温饱。朕与皇后商议后,有几项关于农务的新策,欲与诸位大人共同探讨。”
听到“皇后商议”几个字,朝堂下响起了一阵轻微的骚动。虽然皇后的功绩己获得皇帝嘉奖,但将“与皇后商议”摆在朝堂上说,首接将皇后摆在前朝议政的位置上,这在梁国的历史上,依然是极其罕见的。这无疑是在向所有人宣告,皇后不仅仅是后宫之主,更是参与国家治理的重要存在。
一些保守派官员的眉头不易察觉地皱了起来,眼神中带着一丝不悦和担忧。他们认为,后宫不得干政,这是祖宗传下来的规矩,如今皇帝如此公开地提及皇后参与政务,是对传统的挑战。
皇帝没有理会朝臣的反应,继续说道:“第一,朕打算在冀州(一个农业大省)选取几个县作为试点,推广一种名为‘深耕犁’的新农具,此犁耕作效率高,能深翻土地,提高地力,亩产可望增加一成。”
“第二,朕计划在水患频发的豫州,建立一套更为完善的蓄水和灌溉体系,并推广一种耐旱作物,减少水患对百姓的影响。”
“第三,朕准备在全国各地建立更多的义仓,并优化管理,确保在灾年粮食能够及时、足量、公平地发放到百姓手中。”
皇帝提出的几项新政,都与沈清欢之前在太子府庄园试验成功或提出建议的民生措施有关。这些措施看似合理,实则在推行过程中会触及到地方官员的权力(如义仓管理)、农具商人的利益(新农具可能冲击旧市场)、以及传统农业耕作方式的习惯。
皇帝话音刚落,朝堂上陷入了短暂的沉默。一些官员在思考对策,一些则在权衡利弊。
终于,一位以保守和谨慎著称的老臣——礼部尚书刘大人(曾经质疑沈清欢师承并被太子杖责过,如今虽然不敢再明着挑衅,但依然心存芥蒂)站了出来,躬身说道:“启禀陛下,太子殿下(他依然习惯性地称太子殿下,又像是故意的),微臣以为,陛下英明,心系百姓,新农具和蓄水体系的提议,立意甚好。”
他先是恭维一番,然后话锋一转:“但农具推广,涉及各地匠人营生,若贸然推广,恐引起混乱。且新品种农具是否能在各地的土壤、气候条件下普适应用,尚未可知,是否需要更长时间的试点验证?”
他将问题引向了“贸然推广”和“普适性”,是在质疑新政的可行性和潜在风险。
紧接着,另一位户部侍郎张大人(他的家族与粮食贸易关系密切,之前曾与苏侧妃有牵连),也站了出来:“陛下英明。义仓建设和管理,乃国之大事。微臣以为,各地义仓的管理,应由经验丰富的户部官员负责,以确保账目清晰,管理严格。至于优化管理之法,户部有成熟的规章,恐无需另行创设。”
他是在强调户部的权力,并暗示新设的管理方法不如户部现有规章成熟可靠,试图将义仓管理权牢牢掌握在户部手中,避免沈清欢的力量渗透。
他们的发言,看似合理,实则都在针对新政背后沈清欢的影响力,试图将改革控制在传统体系内,或者至少拖延其推行速度。
朝堂上响起了一些附和的声音,都是与刘大人、张大人立场相近的官员。他们虽然没有首接攻击皇后,但他们的话语,都在暗示新政存在问题,不宜仓促推行。
皇帝萧景珩听着他们的议论,脸色依然平静,但他放在龙椅扶手上的手,指节微微收紧。他知道这些人的心思。他们不是真的为了梁国社稷着想,他们只是在维护自己的权力,维护旧的秩序。
在朝臣们议论纷纷时,皇帝没有立刻发言。他在等待。他在等待沈清欢在幕后为他提供的“答案”。
此刻,在养心殿旁边的偏殿,皇后沈清欢正通过李公公传递来的信息,实时了解朝会上的情况。李公公会安排心腹太监在朝殿附近,将朝会上的重要发言速记下来,第一时间送到沈清欢这里。
沈清欢听着李公公的转述,嘴角勾起一抹淡淡的笑容。她早就料到了这些反对的声音。这些官员的套路,与她在现代公司里遇到的那些阻碍改革的守旧派并无二致。
她拿起笔,在纸上快速写下应对之策。
关于新农具的质疑,她在纸上写道:强调试点成功数据,指出其对提高产量的益处,提出建立匠人学徒制度,让各地匠人学习新技术,变“冲击”为“机遇”。
关于义仓管理的质疑,她写道:认可户部的职责,但不否定新方法的优越性。提出新管理方法由户部官员与由格物院培养的专门人才共同负责,优势互补。强调公开账目,接受百姓监督,堵塞贪腐漏洞。
关于新技术普适性,她写道:可以分批次、分地区推广,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微调。
关于“另行创设”,她写道:改革便是创新,不能固步自封。
她将这些应对策略写好,交给李公公,李公公立刻安排心腹将纸条悄悄送进朝殿,呈给皇帝。
皇帝萧景珩收到纸条,展开看了起来。他的眼神越来越亮,脸上的神情也变得更加从容。沈清欢的应对之策,逻辑清晰,条理分明,而且每个方案都考虑到了对方的质疑点,并给出了化解之道,甚至还包含了对反对者的“拉拢”和“分化”策略。
他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自豪感和爱意。他的皇后,不仅仅会做饭,更是他治理天下的最佳搭档!
皇帝放下纸条,再次看向朝臣们。他清了清嗓子,声音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威严:“诸位大人的担忧,朕都听到了。”
他顿了顿,然后按照沈清欢纸条上的内容,逐条驳斥朝臣们的质疑。
“关于新农具的推广,朕并非要一刀切。刘尚书的担忧不无道理。”皇帝语气缓和了一些,“所以,朕才说是在冀州选取‘试点’。试点成功后,可组织各地匠人前来学习新犁的制作和使用之法,朝廷可提供补贴,鼓励他们转型,而非让他们失业。如此,新犁的推广,反可带动各地匠人技艺的提升。”
他给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让刘尚书无法再用“冲击匠人营生”来阻碍。
“关于义仓管理,”皇帝看向张侍郎,“户部经验丰富,这朕自然是知道的。但管理方法并非一成不变。朕提议的新管理之法,更强调账目的公开透明,让百姓也能监督。这既能防止贪腐,也能让百姓更加信任朝廷。户部可派官员与格物院培养的人才共同负责,相互借鉴,相互监督。难道张侍郎觉得,户部的规章,不需要百姓的监督吗?”
他将问题抛给了张侍郎,并暗示如果户部反对公开账目,就是在掩盖贪腐。张侍郎的脸色瞬间变得苍白,不敢再说什么。
“至于新技术是否普适,改革是否需审慎……”皇帝语气变得严厉,“如果事事都要审慎考察,事事都要循规蹈矩,那梁国何时才能强大?何时才能让百姓过上更好的日子?!”
他将那些保守派的质疑,上升到了阻碍梁国发展和百姓福祉的高度。
“朕知道,改革会有风险,会有阻力。”皇帝萧景珩的眼神扫过全场,声音中充满了力量,“但朕相信,只要方向正确,方法得当,梁国定能克服一切困难,走向繁荣!朕更相信,朕的皇后,她提出的新策,是真正心系梁国,心系百姓!”
他再次强调了皇后的贡献,并以帝王的名义为她背书。
“今日的议题,就到这里。”皇帝最后宣布,“关于新农具、义仓管理等新政的具体细则,朕会再与皇后商议后,颁布实行!”
他首接用“再与皇后商议”结束了议题,再次向所有朝臣宣告了皇后在他心中的地位和参与政务的权力。
朝堂上再次陷入寂静。那些试图阻碍新政的官员,都被皇帝一番有理有据、软硬兼施的话语驳得哑口无言。太子维护皇后的决心和能力,再次让他们心生忌惮。
下了朝,那些反对派官员三五成群地聚在一起,脸色难看,低声议论。
“没想到太子殿下(他们依然习惯性称太子殿下)对皇后如此维护,竟然在朝会上如此强硬。”
“那个景国公主……她的手段果真不简单,竟然能提出这样的应对之策。”
“看来想从政务上攻击她,并非易事。陛下对她信任太过,我们再议对策吧……”
他们知道,第一次试探失败了。要阻止新政的推行,要削弱皇后的影响力,还需要寻找更合适的时机和更巧妙的方法。
而养心殿内,皇帝萧景珩坐在那里,脸上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满足和放松。他知道,今日的朝会虽然只是初步交锋,但他的目的达到了——他不仅压制了反对声音,更再次以帝王之尊,为皇后确立了在前朝参与政务的合法性和重要性。
沈清欢从偏殿走进来,脸上带着关切。
“殿下,您累了吧?”沈清欢走到他身边,为他斟了一杯热茶。
“不累。”萧景珩拉着她的手,让她坐在自己身边,“今日朝会,多亏了你的这些应对之策。若非你提点,孤要驳倒他们,恐怕还要费一番功夫。”
他由衷地赞赏她的智慧。
“殿下谬赞了。”沈清欢说,“妾身不过是提供一些思路。最终决断和应对的,还是殿下您。”
“不,清欢。”皇帝认真地说,“是你让孤知道,治理国家并非只有权谋和强硬。还有民生,还有科技,还有那些百姓们真正需要的温暖和希望。是你给孤带来了新的视野,新的思路。”
他握着她的手,眼神中充满了深情:“有你协助,孤相信,梁国一定能成为前所未有的强大!你不仅仅是孤的皇后,更是孤……治理天下的最佳伙伴。”
沈清欢心中温暖,靠在他的肩膀上。她知道,朝堂的阻力只是开始,未来的路还很长。但只要有萧景珩的支持和信任,只要他们能共同面对,就没有什么能够阻碍他们。
他们的爱情,在朝堂的风云变幻中,在共同应对挑战的并肩作战中,变得更加坚固,更加深刻。美食不仅是他们爱情的催化剂,也成为了他们共同治理梁国、开创盛世的强大力量。
(http://quwenw.com/book/CBBFID-5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quwen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