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国军队出征,奔赴北方边境,都城的气氛虽然不再喧嚣,但更多了一份紧张和期待。皇帝萧景珩虽然没有御驾亲征,但他将国家重任和后方的稳定,都托付给了皇后沈清欢。
沈清欢深知自己肩上的责任重大。皇帝在前线浴血奋战,她在后方,必须成为梁国最坚实的支柱。她不仅仅是皇宫的皇后,更是梁国后勤的总指挥,民心的守护者。
她首先关注的是稳定民心。战事一起,最容易引发百姓的恐慌。沈清欢让人通过官方渠道,及时发布战报(经过筛选和修饰,以鼓舞士气为主),让百姓了解前线的进展,避免谣言滋生。她组织御膳房和特色食铺,为百姓提供更多免费或低价的美食,让百姓在口腹得到满足时,也能感受到朝廷的关怀。她甚至亲自来到都城的集市或学堂,与百姓交流,倾听他们的担忧,用她的亲切和坚定,安抚他们的情绪。
“各位父老乡亲,梁国军队精良,将士们勇猛,皇上英明。”沈清欢在集市上这样对百姓说,声音柔和但充满力量,“请大家相信朝廷,相信我们的军队。我们一定能够打赢这场仗,保卫梁国的安宁!”
她甚至会展示一些前线将士平安的家书,或者描述他们如何英勇奋战,以此激励百姓,增强他们对胜利的信心。
其次,是后勤保障。沈清欢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军需物资的调配和生产中。她坐镇凤仪宫,召集户部、工部、兵部、格物院等部门的官员,共同协调物资的生产、采购、运输和发放。
她让人加大新型军粮(压缩饼干、风干肉条等)的生产,确保前线军队有充足的口粮。她指导格物院医理分支,大规模生产军用药材和医疗用品,并组织医士们组成医疗队,随时准备奔赴前线支援。她还关注兵器、铠甲等装备的生产进度,确保军队能够及时补充损耗。
描写她在凤仪宫处理军务的情景。桌上堆满了各地的军报、物资清单、生产报表。她与官员们讨论运输路线,分配生产任务,解决突发问题。她凭借她超前的物流和管理理念,优化流程,提高效率。
她甚至会亲自前往军需作坊,查看军粮、兵器等物资的生产情况,与工匠们交流,鼓励他们努力工作。她还会慰问那些为军队制作衣物、捐献物资的百姓,感谢他们的付出。
沈清欢对前线的战况时刻保持着高度的牵挂。每日,从前线传来的军报,都会第一时间送到她这里。她会与赵统领(作为后方最高军事长官)共同研读军报,分析战局,判断皇帝的安全。
描写她夜晚在寝殿里,借着烛光,一个人默默地看着地图,分析前线军队的位置和敌我形势。她为前线的将士们担忧,更为远在战场上的皇帝牵肠挂肚。
她会私下里向李公公打听关于皇帝的更多消息,例如,皇帝的身体是否安好,情绪如何。她知道,皇帝在前线承受的压力,远比她这个在后方的人要大得多。
她也会为皇帝准备一些特殊的“思念包裹”,里面除了她亲手制作的、能够长期保存的美味点心或小吃,可能还会附上她写的一封信,讲述后方的平安和她对他的思念。她知道,这些小小的包裹,是连接他们之间情感的纽带,能够为皇帝带来温暖和力量。
描写这些思念包裹通过最隐秘、最快速的渠道送往前线,皇帝在前线收到包裹时的情景。他在艰苦的战事中,收到来自皇后的美食和信件,感受到后方的支持和爱意,这将是支撑他坚持下去的重要动力。
后方的工作是繁琐而艰辛的,沈清欢常常忙到深夜,身心俱疲。但她知道,她不能倒下。她是皇宫的皇后,是梁国后方的支柱,是皇帝最坚实的后盾。
在一次处理完堆积如山的军报和物资清单后,沈清欢感到一阵眩晕。小桃看到她苍白的脸色,心疼不己。
“娘娘,您歇歇吧。”小桃说,“这样忙下去,您的身体会吃不消的。”
沈清欢揉了揉眉心,看着窗外漆黑的夜色,仿佛看到了远在北方的战场。
“小桃,”沈清欢轻声说,“皇上在前线,将士们在前线,他们比我更辛苦,更危险。我只有把后方的一切都打理好,才能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
她知道,她的牵挂,无法首接转化为前线的胜利。但她的努力,却能为前线的胜利提供最坚实的基础。
公共卫生理念在军营的推广,在战时更是发挥了重要作用。军医们运用新的消毒和伤口处理方法,降低了伤员的感染率。简易的隔离措施,避免了传染病在军营中的爆发。这些都极大地减少了非战斗减员。
沈清欢在后方,用她的智慧、她的辛劳、她的牵挂,守护着梁国的后方,守护着前线的将士,守护着远在战场上的皇帝。她用她的方式,参与着这场关乎梁国命运的较量。
梁国后方稳定,物资充足,民心团结。这一切,都离不开皇后沈清欢的守护。她用美食凝聚民心,用智慧调配物资,用牵挂连接前线。她是梁国后方最耀眼的光芒。
(http://quwenw.com/book/CBBFID-9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quwen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