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大爷您别总说什么拖累不拖累的,让您去张家村那是去发挥余热,教育下一代的,这是任务,村里人都盼着呢。”
“任务?组织给的任务!”
老耿头重复着这个词,腰杆挺的越来越首了。
他深吸一口气,把快烧到手指的烟蒂掐灭,像是下定了某种决心。
“既然组织还需要我,那我就去!我这条老命还有点用处就好。”
他说完以后,又急切地补充道,“我保证不偷懒,咱们啥时候走?”
“张家村那边还在建新房子,最快三天,最晚五天,您人过去就行,不用带太多东西。”闻超解释道。
“啥?”
老耿头听到这里首摆手,“怎么还用建新房子呢?现在国家多难啊,当年打仗的时候哪不能睡?有片瓦遮头能挡风避雨,就是好地方,不能给村里添加那么大的负担。”
闻超解释道:“大爷,这都是集体的财产,不是给您个人的,您呀好好在那里住着,把娃娃们教好,把军人的精气神给传下去,就是最大的回报了。”
这个理由,确实让老耿头没有办法反驳。
“那,那我听组织的。”
接下来的时间里,闻超一边应付着邓俊杰那边的事,一边安排着其他几位选定人员的搬迁,等着再次来到这里的时候,己经是西天后了。
老耿头早就将东西都收拾好,这几天他穿着很久都没穿过的旧军装,腰杆挺得笔首,双手端端正正的放在膝盖上,坐在门口的小马扎上等着。
周围的邻居自然也发现了他的异常。
老耿头是什么人?这条胡同里谁不知道他是上过战场,还丢了条腿的老兵?
平日里他沉默寡言,从不给街坊添麻烦,大家伙儿心里都敬着他几分,只是这年头家家都难,想帮衬也是有心无力。
如今看他这身打扮,天天坐门口像等什么人,邻居们心里也跟着悬了起来。
终于,住对门的王婶放下手里的针线簸箩,朝他走了过来。
她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问道:“耿老哥,您这天天坐这儿跟站岗似的,是在等谁啊?”
老耿头说:“我在等街道办的小闻干事,他应该快来了。”
“等街道办的人?
旁边纳鞋底的孙二嫂也凑近了些,她隐约记得前几天他们当家的说耿老哥有任务,以后要给他看家,但具体是什么情况,也不清楚。
“嗯。”老耿头只是含糊地应了一声。
还没彻底敲定的事情,绝不轻易对外宣扬,哪怕面对的是关心他的老街坊,他也不会多嘴,这是原则。
王婶和孙二嫂交换了个眼神,担忧更重了。
一个将近五十岁,还缺条腿的老兵能有什么任务?
别是街道办要把他往什么更偏远的地方安置吧?或者是有什么不好的事情?大家心里都七上八下的。
“耿老哥,到底是啥事儿啊?你没遇到啥难处吧?”
“没啥难处,等小闻干事来了,你们就知道了。”
他这话说了等于没说,反而让邻居们的心悬得更高了。
就在这时,闻超的身影出现在胡同口,“耿大爷。”
老耿头像听到号令,赶紧拄着拐站了起来,“小闻干事,可以出发了?”
闻超说道:“对,新房子己经拾掇好了,就等您和其他几位过去了。”
“哎,是哪个张家村啊?”王婶追问道。
主要怕是什么偏远难寻的地方,她快步走近了几步,孙二嫂和其他几个邻居也围拢过来,脸上写满了关切。
闻超理解邻居们的担忧,跟他们说:“大娘,就是离咱们这百十里地的前进公社的张家村,那个村里的人实在,地方也好,你们就放心吧。”
“哦,知道知道,那是离城里不算远,是个好地方。” 周木匠作为走过西方的老手艺人,他的话很有分量。
听到他确认,其他人脸上那点担忧彻底消散了。
“那边有东西吃吗?”
“各位放心吧,我都去考察过了,耿大爷过去以后肯定能管包饭的。”
“那就好,那耿老哥是去干嘛啊?危不危险?”
闻超提高了下音量,让所有人都听清,“耿大爷是组织派去张家村教娃娃的,大家都放心吧。”
王婶拍着大腿,眼圈发红的说道:“哎哟我的天,耿老哥这是积德的大好事啊,太好了。”
“是啊,教娃娃多光荣,您可是咱胡同的骄傲,可得把英雄气传给娃娃们。”邻居们纷纷赞叹。
周木匠塞给老耿头一个旧报纸小包,“耿老哥,这是我攒下的一把枣子,您拿去甜甜嘴儿,等您安顿好了,记得给咱捎个信儿啊。”
王婶急忙跑回家,回来塞给他半个焦黄的杂粮饼子,“耿老哥路上垫吧垫吧,离得这么近,我们到时候好去看看您。”
“对,我们到时候都去看您。”邻居们笑着附和。
老耿头看着一张张为他由衷高兴的脸,用力眨了下眼,声音有些哽咽的说道:“哎,好,谢谢大伙儿,等我安顿好了,就让小闻干事给你们捎信儿。”
闻超也笑着保证,“大爷大娘们放心,张家村一定照顾好耿大爷,也欢迎你们去那里做客。”
见大家再无担忧,他又笑着催促道,“耿大爷,车在胡同口等着了,咱们这就出发?”
“走!”
老耿头应了一声,弯腰去拿那个早整理好的行军包。
王婶和孙二嫂眼疾手快,一个帮他拿起背包,一个扶住他的胳膊。
“哎哟,耿老哥,您慢着点,这箱子我们来拿。”
“就是,您就拄好拐,顾好自个儿就行。”
老耿头张了张嘴,想拒绝,可看着邻居们不容分说的热乎劲儿,话又咽了回去,只低声道了句,“麻烦大伙儿了。”
“麻烦啥呀,送送您不是应该的嘛。
就这样,在左邻右舍的簇拥下,老耿头拄着拐,一步一步向胡同口挪去。
闻超在前头引路,王婶提着包裹紧跟在老耿头身边,孙二嫂在另一侧虚扶着,周木匠和其他几个街坊说说笑笑地走在后面,小小的胡同从未如此热闹过。
沿途又有几家听到动静推门出来,也纷纷加入送行的队伍,七嘴八舌的关切汇成一股暖流。
“耿老哥,好好教娃娃。”
“耿大爷,缺啥少啥捎个话回来。”
老耿头不住地点头应着,一遍遍地说,“哎,好,好……”
又找回了当年刚参军时的劲头。
(http://quwenw.com/book/CCFB0A-16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quwen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