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赵刚可能来到这里后,张林的内心愈发纠结。王芳那惨烈的牺牲场景不断在他眼前闪现,她的鲜血仿佛还在他眼前流淌,那一幕深深刺痛着他的心。他和赵刚之间的仇恨,就如同那无法跨越的深渊一般,深不见底,难以化解。
然而,在这绝境之中,哪怕只有一丝一毫的希望,他都不能轻易放弃。他深知,在这种生死攸关的时刻,任何一点可能性都可能成为救命的稻草。于是,他决定再次尝试与这里的法则进行“共鸣”。
在过去的几天里,他的“均衡者”能力在这种冰冷僵硬的法则面前,始终未能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每一次的尝试,都像是撞上了一堵坚不可摧的高墙,让他感到无比的挫败和无奈。
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想起了李明解读出的信息——这里是高维结构的一部分,它的法则虽然与终焉之地不同,但本质上都是某种“法则”的体现。而他的“均衡者”能力,天生就是为了感知和平衡法则而存在的。
带着这样的信念,张林来到了一根巨大的黑色石柱旁。这根石柱高耸入云,仿佛首通天际,给人一种无尽的威压感。他缓缓地闭上了眼睛,将自己的意识完全沉浸到“均衡者”能力之中。
这一次,他不再像之前那样,急于去“平衡”这里的法则,而是选择静下心来,去“聆听”它,去感受它的“结构”和“逻辑”。他的意识如同涓涓细流一般,缓缓地流淌在这片陌生的法则世界里,试图去触摸那隐藏在深处的奥秘。
这个过程异常艰难。这里的法则就像一道坚不可摧的墙壁,他的意识撞上去,只感到冰冷和疼痛。那种高维注视也变得更加强烈,仿佛在嘲笑他微不足道的努力。
但他没有放弃。他回想起在终焉之地核心区域,他如何感知新生法则的“脉搏”,如何理解法则残骸的“低语”。他知道,法则并非完全无情,即使是最冰冷的结构,也蕴含着其自身的“信息”和“规律”。
他调整了自己的感知方式,不再用终焉之地的经验去套用,而是完全放空自己,像一个初生的婴儿,去感受这个新世界的“语言”。
渐渐地,他开始感受到一丝不同。在这片巨大的、凝固的法则之海中,他感知到了一些微弱的“波动”,它们不是能量的流动,而是法则结构本身的“震动”。这些震动非常微弱,很容易被巨大的法则压力所忽略。
他集中精神,小心翼翼地追寻着这些微弱的震动。他发现,这些震动似乎与石柱上的复杂符号有所关联,也与那些扭曲样本体内的混乱气息有着某种映射关系。
那不是法则的“活性”,而更像是一种“共振”或“反馈”。当某种外部因素(比如他们的存在,或者之前法则洪流的余波,或者赵刚的力量)触碰到这里的法则时,这些冰冷的结构会产生微弱的“回应”。
张林将自己的“均衡者”之力,以一种极其轻柔、试探性的方式,去“触碰”这些微弱的震动。他不是去平衡,而是去“模仿”,去“共振”。
这个过程依然痛苦,但他感知到了一种新的、奇妙的“连接”。他的“均衡者”能力,在这里找到了一种新的应用方式——不是平衡,而是“共振感知”。他能通过与这里的法则结构产生微弱共振,更深入地感知其内部的规律和变化。
在这种新的共振感知中,张林“看”到了”更多画面和信息。他“看”到了”巨大的、超乎想象的“结构”,像宇宙尺度的机器,而终焉之地和边界之地只是其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他“看”到了”无数来自不同世界的“样本”被投入其中,进行着各种他无法理解的“处理”。他“看”到了”高维存在冷漠而庞大的“意念”,像无处不在的“操作系统”,控制着一切。
他甚至隐约“看”到了”一条“路径”,它隐藏在冰冷的法则结构之下,通往一个法则波动截然不同的区域。那条路径不稳定,闪烁着微弱的光芒,仿佛是那个“转移通道”的“轨迹”。
这种新的共鸣感知消耗巨大,而且让张林的意识感到撕裂。但他成功了。他的“均衡者”能力在这里找到了新的定位,不再是无力的摆设,而是理解这个高维世界的“钥匙”。
他猛地睁开眼睛,眼中闪烁着精光。他虽然无法首接对抗高维法则,但他或许可以理解它,找到它的规律和漏洞。
“我找到了……”他声音低沉而坚定,“我感知到转移通道的位置了。”
(http://quwenw.com/book/CCJDFF-30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quwen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