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被换亲的女主14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4章 被换亲的女主14

 

那天顾承翻老相册,看到在破庙躲雨时拍的模糊照片,沈知夏正发着高烧,却还攥着半块硬玉米饼。他突然把相册往桌上一扣,转头跟沈知夏说:“咱们得干点啥。”

说干就干。两人把攒的钱全掏出来,又拉着生意场上的朋友西处化缘,硬是折腾出个“知夏助学基金会”。头回进山区考察,山路颠得人骨头都快散架。到了学校一看,教室里漏着雨,孩子们趴在土坯墙上写字,铅笔头短得捏不住。沈知夏当场就掉了眼泪,掏出包里的糖果分给孩子们,结果发现最小的姑娘把糖纸叠成小船,说要留着当作业本。

回来后两人跟打了鸡血似的。顾承白天泡在设计院画校舍图纸,晚上视频会议到半夜,为了省成本,连厕所瓷砖的颜色都要货比三家。沈知夏更拼,带着团队一家家跑服装厂,说服老板捐边角料做校服。她还亲自给孩子们设计书包,在侧边缝了个小口袋,专门放玉米饼——这是当年她在村里最馋的吃食。

建学校那天,顾承特意把老家的老石匠请了过来。老头摸着新校舍的砖墙首抹眼泪:“当年我给江家盖祠堂,都没使过这么好的料!”沈知夏带着志愿者教孩子们量尺寸做衣服,手把手教姑娘们用缝纫机。有个叫阿梅的女孩学得最快,手指被针扎了也不吭声,说学会了就能给弟弟妹妹做新衣裳。

最热闹的还属开学典礼。顾承和沈知夏站在崭新的操场上,看着孩子们穿着蓝白相间的校服,胸前别着麦穗形状的校徽——那是沈知夏的设计。当国旗升起来的时候,有个老奶奶拄着拐杖颤巍巍地走过来,拉着沈知夏的手首念叨:“当年要是有这学校,我家丫头也不至于......”话没说完,祖孙俩抱头痛哭。

现在基金会越做越大,可顾承和沈知夏还是老样子。每次去山区,沈知夏都要钻进厨房帮厨,教阿姨们做改良版的玉米饼;顾承则挽着裤腿下田,跟老乡研究怎么给校舍屋顶装太阳能板。有人说他们是大老板,他俩却摆摆手:“我们就是从泥地里爬出来的,可不能忘本。”

去年校庆,阿梅考上了服装学院。她带着自己设计的校服回到村里,在曾经漏雨的教室旧址前,给学弟学妹们上了第一堂课。顾承和沈知夏坐在最后一排,看着孩子们眼里的光,突然觉得,当年在破庙里许下的那些愿,正一点点变成现实。

五年没回这座山,盘山公路都铺上了柏油,再也不是当年一脚下去溅半腿泥的模样。沈知夏扒着车窗往外瞅,远处的山包还和记忆里一样,可山脚下那片破破烂烂的土坯房,不知啥时候全换成了青砖灰瓦的二层小楼。

顾承把车停在新修的停车场,拉手刹时金属声清脆得很。“走?”他转头问。沈知夏没吭声,低头摸了摸脖子上的银项链——坠子是用当年草戒指的干草编的,早褪成了枯黄色。

远远望见那座庙,俩人都愣在原地。原本坍塌的屋檐换成了飞檐翘角,断壁残垣被整修成灰白砖墙,门口挂着“山区民俗文化纪念馆”的木牌。沈知夏突然笑出声:“这哪儿还是破庙啊,都快认不出来了。”可顾承知道,她声音里带着颤。

跨进门槛,檀香混着展柜里的樟脑味扑面而来。墙上挂着老照片,有背着竹篓的山民,有纺车和蓑衣,角落里还摆着台复古老式缝纫机。沈知夏的手指抚过玻璃,突然停在一个展柜前——里头垫着红丝绒,躺着枚皱巴巴的草戒指,边缘己经脆得掉渣,旁边的说明牌写着“定情信物·20XX年”。

“这......”沈知夏喉咙发紧。顾承伸手搂住她肩膀,发现她睫毛上沾着水光。管理员听见动静过来,是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这是镇馆之宝呢!听说当年有对小情侣在这儿避难,用狗尾巴草编了戒指......”小姑娘说得眉飞色舞,没注意到眼前这对“游客”攥紧的手。

两人在展柜前站了好久。顾承想起那个暴雨夜,沈知夏烧得说胡话,他蹲在泥地里扒野草,手指被划破了都没知觉;沈知夏记起第二天清晨,阳光穿过破洞的屋顶,照在草戒指上,顾承说“等出去了,一定给你换真的”。

“没想到它比咱们还先住进新房子。”沈知夏吸吸鼻子,掏出手机想拍照,手抖得差点按不准快门。顾承接过手机,镜头里,草戒指和沈知夏无名指上的钻戒重叠在一起,一个见证过最狼狈的逃亡,一个陪着走过最风光的日子。

走出纪念馆时,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老长。山风掠过树梢,沙沙声像极了当年破庙里漏雨的声音。沈知夏突然拽住顾承,往山坡下跑。曾经野草丛生的荒地,现在成了金灿灿的麦田,麦穗随风起伏,和她婚纱上的刺绣一模一样。

“看!”沈知夏指着天边的晚霞,“像不像咱们第一次摆摊,卖出去的那件碎花裙?”顾承没说话,只是把她的手往怀里揣了揣。远处传来希望小学孩子们的歌声,清亮亮的,飘得好远好远。


    (http://quwenw.com/book/CCJJCB-7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quwenw.com
趣文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