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33333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18章 33333

 

老槐树的年轮

陈莉把最后一只纸箱推到墙角时,指节磕在柜角的铜锁上。那道月牙形的旧伤突然发烫,像二十年前那个暴雨夜,母亲攥着她的手腕往祠堂跑时留下的烙印。

窗外的老槐树沙沙作响,树影在地板上洇开大片水渍。陈莉蹲下去翻纸箱底层的相册,泛黄的相纸里,十岁的自己正攀着槐树最粗的枝桠,蓝布衫的衣角被风吹得鼓起,像只即将破茧的蝶。

“陈老师,这是最后一批学生作业。”村长的孙子抱着作业本站在门口,凉鞋上还沾着田埂的泥。陈莉接过时,纸页边缘的毛刺蹭得掌心发痒,恍惚看见三十年前的自己,也是这样抱着作业本,跟在王老师身后走进这间教室。

黑板上方的五星红旗褪色成浅粉,陈莉踩着木凳去摘时,朽坏的凳腿突然咯吱作响。她慌忙扶住墙,指尖触到砖缝里嵌着的粉笔头——那是她刚教书时,学生们偷偷塞进墙缝的,说是这样老师就不会离开。

墙角的铁皮柜锁着半截铅笔,笔杆上刻着歪歪扭扭的“莉”字。陈莉摸出钥匙串,黄铜钥匙在锁孔里转了三圈才打开。最底层的教案本里夹着张诊断书,去年秋天在县医院拍的,医生说右耳的听力还能维持两年,前提是不能再长时间待在噪音里。

窗外传来孩子们的笑闹声,陈莉走到窗边,看见祠堂后的晒谷场上,几个背着书包的孩子正追着跑。领头的小姑娘扎着双马尾,辫子上的红绸带像两簇跳动的火苗——那是她用第一笔工资给学生们买的,如今缠在新一代孩子的发间。

傍晚的炊烟漫过屋顶时,陈莉开始收拾教具。三角尺的木柄被磨得发亮,量角器的塑料边缘裂了道缝,这些都是她从县城旧货市场淘来的。最后一只粉笔盒里,躺着半截红粉笔,是去年教师节,留守儿童小满用捡废品的钱买的,包装纸上还留着孩子汗湿的指印。

锁门时,钥匙在锁孔里顿了一下。陈莉回头望,夕阳正斜斜地穿过窗棂,在地板上投下长长的光柱,无数尘埃在光里翻飞。她忽然想起王老师退休那天,也是这样的黄昏,老教师摸着她的头说:“这教室啊,就像口老井,你往里面添多少水,它就给你映多少月亮。”

走在石板路上,鞋底敲出空空的回响。祠堂门口的老槐树又开花了,细碎的白花落在肩头,香气里混着泥土的腥气。陈莉抬手接住一朵,花瓣上的露珠滑进袖口,凉得像当年母亲送她去县城读师范时,塞进她手心的煮鸡蛋。

村口的小卖部亮着灯,老板娘探出头喊:“陈老师,明天走啊?”陈莉点头时,看见玻璃柜里摆着的橘子糖,包装纸还是小时候的样子。她买了两斤,付钱时老板娘说:“前阵子小满妈来电话,说孩子在镇上中学考了第一,特意让我谢谢你。”

月光爬上石阶时,陈莉坐在祠堂门槛上剥橘子糖。糖纸在指间转成小卷,甜味漫开的瞬间,右耳突然嗡鸣起来。她按住耳朵,听见二十年前的课铃声穿过岁月传来,混杂着孩子们齐声朗读的声音:“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手机在裤袋里震动,是城里的侄女发来的视频。屏幕里的姑娘举着钥匙晃:“姑姑,新家的阳台能看见江呢,我给你留了养花的地方。”陈莉笑着点头,镜头扫过客厅时,她看见沙发上堆着的新教案——那是侄女托人在重点小学找的参考资料。

风卷着槐花瓣掠过屋顶,陈莉起身拍掉衣襟上的花屑。祠堂的铜铃在风中轻轻摇晃,铃声里裹着三十载春秋:初为人师时的忐忑,送走第一届毕业生的欣慰,暴雨夜背着学生蹚水回家的狼狈,还有去年冬天,在教室炉火旁批改作业时,突然涌上心头的暖意。

锁好祠堂大门,陈莉把钥匙交给村长。老人的手抖得厉害,钥匙串上的平安绳是陈莉编的,红绳里掺着几缕白发——那是她发现王老师的头发悄悄白了时,偷偷剪下来编进去的。

走在通往村口的路上,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陈莉回头,看见小满抱着个布包跑来,气喘吁吁地把东西塞进她怀里:“老师,这是我画的槐树,你想回来时就看看。”布包里露出画纸的一角,翠绿的树冠下,站着个扎马尾的姑娘,正踮脚往教室窗户里望。

汽车发动时,陈莉把画贴在挡风玻璃上。后视镜里,老槐树的影子越来越小,最终缩成一个墨点。她忽然想起今早收拾东西时,在教案本里发现的字条,是自己刚教书时写的:“要让每个孩子知道,大山里的月亮,和城里的一样亮。”

车窗外的田野在暮色中起伏,陈莉打开车窗,晚风吹进来,带着槐花香和泥土的气息。右耳的嗡鸣不知何时停了,她听见远处传来熟悉的童谣,像是从很远的地方飘来,又像是一首藏在心底某个角落:“月亮走,我也走,我送老师到村口……”

手机在副驾上震动,是教育局发来的短信,问她是否愿意参与乡村教师远程培训计划。陈莉握着方向盘的手紧了紧,后视镜里,那轮刚升起的月亮正悬在老槐树梢,清辉漫过层层叠叠的年轮,照亮了她来时的路,也映亮了前方的星辰。


    (http://quwenw.com/book/CJ0CCE-11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quwenw.com
趣文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