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59章 情况越来越严重了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 59章 情况越来越严重了

 

时间如白驹过隙,转眼间便来到了五九年。

这一年,旱灾愈发肆虐,其严重程度令人咋舌。

许多地方的河道干涸,土地龟裂,庄稼颗粒无收,一片荒芜景象。

在这场可怕的旱灾面前,人们的生活变得异常艰难。

为了生存下去,大家不得不背井离乡,带着仅存的一点家当,踏上逃亡之路,前往其他地方寻求一线生机。

而北京,作为国家的首都,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许多人的首选目的地。

西面八方的难民如潮水般涌向这座城市,希望能在这里找到一条生路。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因为国家出台了一项政策:资源优先供应北京这座都城。

这个政策的出台,让人们意识到一个重要信息——只要能抵达北京,就有活命的机会。

然而,北京这座城市的承载能力毕竟有限。大量难民的涌入,使得城市不堪重负。

就连城里的居民都面临着粮食短缺的困境,又哪里有多余的粮食来养活这些难民呢?

随着旱灾的影响范围不断扩大,粮食的价格也水涨船高。

那些之前囤积了大量粮食的人,此时都暗自庆幸自己的先见之明。

他们手中的粮食,此刻成为了最为珍贵的资源,也成为了他们在这场旱灾中生存下去的保障。

要知道如今最便宜的棒子面都如坐火箭般飙升到了五毛钱一斤,价格足足翻了好几倍,且仍有继续上扬之势。

许大茂因彭语阳的提点,提前囤了大量粮食,犹如嗅到了金钱的味道,趁机狠狠地捞了一笔。

为此,他还特意买了一只油光锃亮的烤鸭,又拎了两个罐头,外加一斤黄澄澄的橘子,作为谢礼。

彭语阳也未询问他获利多少,单看他那满脸如春花绽放般的笑意,便知此次收获的钱财令他无比满意。

许大茂给的东西她欣然收下,同时让他再帮自己囤些粗粮。

她空间里和家中所备皆为细粮,在众人日日以粗粮果腹之际,她却独享白面和大米,如此行径着实有些与众不同。

既己购置了细粮,这粗粮还是要稍作储备为宜。

此时此刻,众人皆在疯狂囤粮,粮食价格如脱缰野马般逐日攀升。

彭语阳掏出了一百块钱的现金,递给了许大茂。

“大茂啊,再给老婆子买点粗粮,有多少买多少。”

许大茂一听,脸色瞬间变得阴沉起来,再不见一丝笑意,他之前己为彭语阳购买了诸多粮食,再加上她每月还能领到不少。

她一个老太婆,单是这些粮食,起码能够支撑一年左右,现今却还嫌不够,竟说出有多少买多少。

这句话仿若一道惊雷,震得许大茂头晕目眩,透露出一个极其骇人的消息,此次旱灾恐怕异常严重,不止一年,甚至可能长达两年,亦或三年。

他用颤抖的语气问道,“太太,真的需要买这么多吗?”

彭语阳点了点头,“要买,赶紧去吧,不想死就多买点。”

许大茂这个时候,恨不得拍死自己,怎么没有想着来问一下呢?早早的就把粮食给卖了。

现在拿着钱,想要买回之前的那些粮食,根本不可能了。

想到这里,许大茂匆匆忙忙又骑着自行车出门了,朝着父亲许富贵的房子那边而去。

这么大的事情,他需要和自己的父亲商量一下,都说三个臭皮匠能顶一个诸葛亮,他那精明的老父亲肯定有办法能够解决。

许大茂心急火燎地赶到父亲家,还没进门就大声喊道:“爸,出大事了!”

许富贵从屋里走出来,看着儿子惊慌的模样,皱起眉头问:“咋回事,慢慢说。”

许大茂把彭语阳让多囤粗粮以及自己的担忧一股脑说了出来。

许富贵听后,脸色也变得凝重起来。

他沉思片刻,说道:“既然老太太都这么说了,那肯定没错。咱得赶紧想办法。”

许富贵早就有所准备,原本看到儿子也囤了不少粮食,也就以为可以高枕无忧了。

结果没想到这个蠢货,居然把手里的粮食全部卖了,这就导致他手里囤的这些粮食不够了。

更何况他也没有考虑到旱灾会有好几年,只准备了一家人一年左右的粮食。

父子俩开始盘算起来,可如今粮食价格飞涨,手中的钱也有限。

许大茂提议道,“现在只能去乡下找找关系,看能不能从那里弄些粮食。”

许富贵点了点头,“行,就这么干,乡下说不定还有没卖完的存粮,我们两个分头行动。”

于是,父子俩简单收拾了一下,带上家里仅有的积蓄,骑上自行车就往乡下赶去。

一路上,他们满心期待着能在乡下找到足够的粮食,以应对这场可能愈发严重的旱灾。

这个时候还没有禁枪,许大茂和许富贵父子这两个人是要经常下乡的,所以他们身上是携带着枪械,可以避免被人抢劫的情况。

父子俩到了乡下,西处打听谁家还有存粮。

可不少人家也是自身难保,存粮所剩无几。

他们好不容易找到一家有较多存粮的农户,农户却狮子大开口,价格比城里还高。

许大茂急了,跟农户争论起来:“这也太贵了,我们是真需要啊!”

农户却不为所动,“我这也是留着活命的,要不是看你们是熟人,根本不卖给你们。”

最后实在无计可施了,许富贵只得像无头苍蝇一样,西处寻找出路。

最终,他找到了老熟人,在他们村长的牵线搭桥下,才得以用比市场高出一成的价格,从村里买下了两百斤的粗粮。

然而,这些粮食远远无法满足他们父子二人的预期,于是他们又马不停蹄地跑遍了附近的其他几个村子。

粮食的价格如坐火箭般节节攀升,而收获的粮食却如凤毛麟角般越来越少了。

这是因为来村里购买粮食的人可不止他们父子二人,还有城里各厂的采购员,如过江之鲫般一批又一批地涌来。

粮食在这股洪流中不断被消耗,自然是越卖越少,价格也只能水涨船高了。


    (http://quwenw.com/book/CJDEBD-5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quwenw.com
趣文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