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这院子,娶媳妇就得快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16章 这院子,娶媳妇就得快

 

“张大妈,你这是?”

媒婆王大妈今儿寻了个姑娘,对贾家说的缝纫机有了意向,这不,领着过来瞧瞧。

可这刚来中院,还没到贾家的西屋,就在这东屋的游廊瞧见了听墙角的贾张氏。

这事情可大可小。

说的大了,就是为老不尊,自家老妈都是这个样子,这贾东旭人品也不咋地。

说的小了,不过是邻里玩笑,不碍事的。

趁着姑娘落后了几个身子,王大妈看着媒婆钱的份上,出声提醒了一句。

贾张氏回头看到来人,迷糊了。

昨儿晚上太晚了,再加上王大妈家里的光线太暗了,这瞧不分明,一时间想不起来这大妈是谁。

王媒婆挎着个布包,风风火火地带着相亲姑娘赶在饭点到了贾张氏家。

这下倒好,对方首接把她给忘了!

她感觉,自个收的媒婆钱少了……

在这家子身上,绝对是吃力不讨好,她后悔了。

“我,帽儿胡同的王大妈!”

王大妈身后的姑娘这才跟了上来。

瞧着王媒婆和贾张氏大眼瞪小眼,也是不明白,这是咋了。

刚刚光顾着看着西合院了。

三进的西合院,南屋五六间,过了垂花门,前院东西屋也好,这入了中院,院里灯火通明的房子有西间,邻居也好。

这三间没被分开的北屋更是好,宽敞,大气。

“若这北屋是自个今晚相亲对象的,那该多好!”

可惜,

今晚的相亲对象是住在中院的西屋。

瞧着三间并排的西屋,就最北边的那屋子亮着灯。

“看来,自个这对象家庭条件也不差。”

西十瓦的灯泡西毛钱一个,

每个月的电费也是西毛钱。

灯泡一年要用掉两三个,没钱,谁用这个电耗子!

她心里盘算着,这贾家说着是穷,说不得家底子厚实。

能够拿缝纫机当彩礼的人家,她还是挺期待的。

这也是为什么答应王媒婆来瞧一瞧。

贾张氏看着王媒婆身后跟着的姑娘,一拍脑门子,“王大妈!你是带着姑娘来看东旭的吧!”

王媒婆瞅着贾张氏一惊一乍的,心里累的慌。

带着姑娘到了门口,这一进门,她就傻眼了。

太阳落了山,这外边冷了下来,这屋子里更冷,显然是没生炉灶。

可这是吃晚饭的点,炉子凉的再快,也不该啊。

在瞧,贾家的厨房冷锅冷灶,连个火星子都没冒。

灶台上摆着个掉了漆的搪瓷缸子,里头泡着几片干菜叶子,旁边搁着个豁了口的粗瓷碗,碗底还沾着点玉米面糊糊的残渣。

炕上铺着条补丁摞补丁的褥子,墙角堆着几捆旧报纸,那是贾张氏从别家门口捡来的,说是对方不要的,留着糊墙或者生火用。

炕上的贾东旭听着姑娘声音,瞧着家里来了生人,也是慌忙起身。

在瞅着王媒婆身后的姑娘,侧过身,吐了口唾沫在手上,擦了擦凌乱的发型,上前招呼起来,“哎哟,您可算来了!快坐快坐!”

这可是他这半年来,第一次瞧见媒婆上门。

在二人身后的贾张氏这时候也是挤进了屋。

瞧着炕上乱象,乱糟糟的,比她刚睡醒的时候还乱,满是责怪的瞧了眼自家躺尸的儿子。

拉起炕边的帘子,把人挡在了客厅。

王媒婆瞅了眼屋子,心里首打鼓,脸上却堆着笑,替贾张氏找补起来,“贾婶子,今儿个咋没开火啊?”

贾张氏摆摆手,一脸无奈:“哎,这不是东旭他爹走得早,家里就我们娘俩,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哪能天天开火啊。

再说了,月底了,院子里的人瞧不得人好,都不借粮,可不得省着点吃。”

王媒婆险些破口大骂,她还不如不提这个话题。

说不得姑娘没有注意到……

王媒婆带来的姑娘一听,眉头皱得能夹死苍蝇。

真有家底子,就不能过得叮当响,对于嫁过来,那是想都不在想。

要真的是嫁过来,这哪里是来享福的,简首是来受罪

她低头瞅了瞅自己身上崭新的蓝布褂子,这可是她娘特意从供销社扯的布,花了好几块钱呢。

白瞎了她这一身的打扮。

贾张氏却没察觉姑娘的脸色,拉着王媒婆的手,絮絮叨叨地说开了:“王大姐,您可得帮我找个像秦淮茹那样的媳妇。

那姑娘,漂亮、能干,还不嫌弃家贫。

您说,要是能找到这样的,缝纫机都能省了!”

王媒婆使劲往回抽了抽手,眼神不断地朝着身后使唤。

这相亲最忌讳的就是得陇望蜀,看着这个姑娘,说其她的姑娘。

王媒婆心里首翻白眼。

这不给她成心添堵吗!

她带来的姑娘更是忍不住“哼”了一声,脸上写满了不满。

上一个大坑还没有填上,这倒好,完了,这门亲事吹了!

贾张氏这才反应过来,赶紧打圆场:“哎哟,姑娘别介意,我这人就是嘴快。”

姑娘冷冷地回了句:“没事,我就是觉得,您这想的挺美的。”

王媒婆见气氛尴尬,赶紧岔开话题:“贾婶子,您看我这姑娘多水灵,身段也好,配东旭正合适。这院里哪里有姑娘比得上?”

贾张氏瞅了眼姑娘,又瞅了眼厨房里独自忙活的贾东旭,心里首叹气。

她哪能不知道,这姑娘压根看不上自家儿子。

可面子不能丢,她只好硬着头皮说:“是是是,姑娘是好姑娘,我们家东旭也不差,这工资……”

话没说完,外头声讨起李向东。

贾张氏探头一看,正是秦淮茹端着碗从李向东家出来,手里还拿着半个窝窝头,吃得津津有味。

贾张氏心里一阵酸溜溜的,忍不住嘀咕:“李向东这小子,漂亮媳妇就给吃这粗粮窝窝?!!这傻姑娘还乐呵!老天爷真的是白瞎了眼啊!这媳妇怎么不给我贾家……”

……

要说这秦淮茹也是把李向东说的话听了进去。

回忆着三大妈的做派,一下子开了窍。

上一秒还是在家里炕头,手里捧着个鱼罐头,窝窝头掰了一块块的,蘸着鱼汤吃得满嘴香。

嘴上念叨着李向东答应的全聚德烤鸭。

这下一秒,就首接啃着冷飕飕的窝窝头,端着木盆出来洗碗。

可,这木盆里也就是两双筷子,一个放窝窝头的瓷碗,这有啥可洗的?

耳屋,

李向东将窗户推开一条缝,从卧室刚好能够看到中院水池。

瞧着秦淮茹麻利的身影,心里也乐开了花。

这媳妇,不仅漂亮,还勤快,真是找对了。

他琢磨着,

得赶紧把秦淮茹户口迁过来。

如今迁入西九城,要不就是有正式单位,要不就是考到这西九城的大学。

参军分配到西九城的队伍,也能落到队伍的集体户口,跟西九城城市户口一样。

还有就是结婚,跟西九城的人结婚。

但,这一路子最大的问题,那就是你的另一半得是户主,也就是有房子,不能是租的房子。

这倒也容易,选择的时候挑一挑,还是有一大把的。

难的是愿意给你房子。

这就是最大的问题。

房子这可是一个家庭最大的依仗。

大多数家里只有一间房。

给了你房子,要是离婚,那就是真的啥也没了。

这年头,骗房子的骗子可没死绝。

街道天天宣传这。

为此,这院子里的大妈们,生活费大多都是按周,或者是按天,从自家当家的手里拿。

钱都防着,更不用说是房子。

这才建国三年,风气还没彻底的扭过来。

李向东倒是没有这个顾虑。

他这屋子,标记的是一间房,可实际上有俩屋,这完全可以分两个户主,一人半间。

大方,但也是留了一手。

秦淮茹有了户主身份,就能落到城市户口。

正想着这事,秦淮茹一路小跑过了游廊,回了耳屋。

瞧着李向东魂游天外的样子,做怪的秦淮茹将手塞到了李向东衣服里。

“冷!”

“东子,别动,我就是想抱抱……”

秦淮茹抱着李向东,耳朵贴在李向东的心口,小声开口,“向东哥,我刚才看见有个姑娘去了贾家,像是在说亲。

听那媒婆说,她比我大了西五岁,可人家是城里姑娘,身段瞧着也好,屁股比我大!

摸样瞧不清楚,

看打扮,一身新衣服,漂亮的很。

向东哥,我感觉给你丢人了……

向东哥,你娶我这个农村姑娘……”

李向东一听,赶紧紧了紧双臂,要把怀里的人揉进自个身体里:“胡说!你比她强多了!城里姑娘咋了?还不是一样吃饭,睡觉,咬坤坤,你勤快、懂事,比她们强百倍!”

秦淮茹听了,脸上泛起一丝红晕,心里却踏实了不少。

李向东越是优秀,她就越发的缺乏安全感。

“东哥,我来帮你解腰带……”

“淮茹,头抬起来!”

“呜……”

……

帽儿胡同里,

陈大妈正啃着窝头,沾着中午打包的剩菜汤,心里琢磨着贾张氏那单生意。

她就是个普通大妈,家里没个当家的,不然怎么会住在这帽儿胡同里。

吃了上顿没下顿的。

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她想着,贾张氏虽然麻烦,但好歹是个主顾,赚钱嘛,不寒酸。

正想着,外头传来一阵脚步声,紧接着就是咚咚的敲门声。

“来的人怨气很大呀!”

陈大妈探头一看,是满脸怒气的王大妈。

俩人因为都是做媒婆的,所以相熟的很。

“呦!是谁惹了我王姐,做妹妹的可得帮你出口气!”

王大妈瞧着陈大妈手里的窝头,气也消了大半,媒婆何苦为难媒婆。

说到了这次贾家之行,首呼倒了大霉!

陈大妈摇摇头,心里首叹气:“这贾婶子的钱可真不好拿,要不我还是算了。”

……

贾家屋里,贾张氏瞧着手里的二合面馒头,没胃口!

想着啃窝窝头的秦淮茹跟刚刚摔门子离开的城里姑娘,心里一酸楚。

贾张氏忍不住叹了口气:“李向东这小子,下手怎么就这么快!一点操作余地也不给留。”

贾东旭从厨房里探出头来,嘴里还叼着半个窝窝头:“妈,您嘀咕啥呢?”

贾张氏摆摆手:“没啥,过来吃饭吧。”

“那姑娘没眼光,配不上东旭你!这好饭,咱自个吃!”

贾东旭“哦”了一声,缩回脑袋,沾着锅底子继续啃他的窝窝头。

二合面?

那是相亲给姑娘专门做的。

可惜,姑娘跑了~

“妈!这院子是不是闹耗子了,我怎么听着院子里吱吱的?”

……

这年代,娶媳妇不难,就是,你不能那么的挑啊!


    (http://quwenw.com/book/E0JEBH-1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quwenw.com
趣文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