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铜尸改造者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92章 铜尸改造者

 

青铜折射仪在山体表面捕捉到了微弱的能量波动,恰好与林江标注的九个点相对应。

技术人员惊叹于林江判断的准确性,却不知这源自他的凤血能力。

“这种地质结构太罕见了。”

冯教授感叹道。

“层状砂岩内嵌着玄武岩柱,形成天然的'气脉运行通道',这绝非偶然。”

他转向林江,“你是怎么发现的?”

“风水学上称这种结构为'九爪聚血位'。”

林江巧妙地引用古籍,转移话题。

“古人选择墓地时非常重视地脉走向,特别是王族墓葬。”

黄昏时分,队伍暂时撤回村庄。

当地村民已经准备了晚餐,众人围坐在一起,分享当天的发现。

林江注意到几位村中老人交头接耳,似乎对考古队的到来有所顾虑。

借助翻译,林江主动与一位银发老人攀谈。

老人脖子上挂着一块奇特的玉佩,形似龙爪,上面刻有古滇文。

“龙墓一直有神秘力量守护。”

老人沙哑的声音透过翻译传来。

“几百年来,试图盗墓的人无一生还。墓中机关不只伤人,还会夺魂。”

林江小心地询问最近是否有外人来访。

老人眼中闪过一丝警惕:

“半月前,有陌生人来村里打探龙墓的消息,他们穿着奇怪的蓝色衣服,带走了几件祖传的符器。”

“什么样的符器?”林江追问。

“黑铁符筒、镇魂铃、还有立在龙墓外三百年的镇龙桩。”

老人痛惜地摇头。

“那些东西是祖先用来封印龙墓的神器,如今被带走,恐怕要出大事。”

林江心中一凛,这正是龙虎山标志性的辟邪法器。

他注意到老人说话时,右手食指和中指微微弯曲——这是守墓人一脉特有的手势。

看来这位老人与守墓人有某种联系。

晚餐后,林江借口检查设备,独自来到村外无人处,启动司马穆给的特殊通讯器。

片刻后,司马穆的声音从耳机中传来:

“龙虎山的人比我们想象的更快,他们已经找到墓葬的三个辅助入口,正在尝试破解机关。”

“他们的目标确定是幽冥镜?”林江低声问。

“不止如此。”

司马穆的声音变得凝重。

“根据我的线人,龙虎山这次派出了'饮龙会'的核心成员,他们相信幽冥镜能够'唤醒沉睡的神明'。”

“古滇国的祭司王?”

“或者更可怕的存在。”

司马穆顿了顿。

“今晚一定要小心,他们已经发现了考古队的到来,可能会有行动。”

通讯结束后,林江没有立即返回营地,而是利用夜色掩护,悄悄勘查周围环境。

薄雾在山谷间升腾,如同一条白色巨蟒蜿蜒而行。

地脉感知告诉他,龙墓的能量场正在微妙变化,仿佛有什么正在苏醒。

营地边缘,林江发现了几组新鲜足迹,踩踏的方式极有规律——

这是龙虎山弟子特有的“禹步”行走法,用于规避机关陷阱。

更令人警觉的是,在几处关键位置,地面上留有精心排列的小石子,形成简单而有效的警戒线。

最不寻常的发现是挂在远处树上的几道黄纸符咒,符咒表面涂抹着朱砂和某种暗色粉末,在月光下泛着微弱的青光——

这是“聚灵破障符”,龙虎山的侦查手段,可以感知凤血波动,寻找特定目标。

“真够谨慎的。”

林江自语道,小心避开那些符咒,拍下照片作为证据。

他注意到这些符咒呈现出特定的布局,指向龙首山的一处隐蔽山崖——

那里可能是龙虎山人员的临时据点。

返回营地途中,地脉感知突然示警——

有人正跟踪他!林江装作若无其事,继续前行,同时暗中观察。

夜色中,一道黑影如鬼魅般在树影间穿梭,动作轻盈却带着某种机械般的精准。

林江故意在一处空地停下,假装整理装备。

那黑影立刻静止不动,与树干融为一体。

月光从云层中透出,短暂照亮了对方的一角——

那是一张戴着青铜面具的脸,眼睛处装有某种透镜状物体,闪烁着不自然的红光。

“铜尸改造者。”

林江心中一凛,不动声色地继续前行。

这种半人半机械的存在正是龙虎山近年来的秘密实验产物。

以活人为基础,通过特殊技术植入铜尸部件,创造出既有人类智慧又有铜尸耐力的可控武器。

回到营地,林江将发现告知宋雨和赵局长。

“我们被监视了。”

他低声说。

“明天的勘探必须更加谨慎。”

“龙虎山的人已经找到了部分入口,我们必须抢在他们前面找到主墓室。”

宋雨展开地图,指向九条地脉交汇处:

“根据我的感应,幽冥镜应该在这个位置,地下至少三十米深。问题是如何安全到达。”

“更大的问题是。”

林江声音沉重。

“龙墓中到底埋葬着什么?”

“苗族的传说、龙虎山的急切行动,还有那个被称为祭司王的存在,这一切都指向一个不祥的可能——”

“古滇国可能与九婴有某种联系。”

夜风穿过营帐,带来远处龙首山的气息。

林江望向那座沉睡的山峰,仿佛能看到山腹中蛰伏的秘密。

明天,他们将正式开始探索这座古老的龙墓,寻找幽冥镜,解开母亲留下的谜团。

而龙虎山的人,也将是这场探险中挥之不去的阴影。

月光下,龙首山的轮廓如同一头即将苏醒的巨兽,静静等待着打破千年沉寂的闯入者。

晨光穿透山间雾气,打在龙首山的页岩层上,折射出鳞片般的微光。

考古队员们早已忙碌起来,测量仪器沿着九条地脉分布点排列,形成一张精密的勘测网。

赵局长站在临时指挥台前,审视着地质雷达提供的三维成像图,确认了主墓室的准确位置。

“就在这里。”

他指向图像中心处一个巨大的空腔。

“距地表约十七米,入口可能在东北方向的山体褶皱带。”

他的指尖掠过那处在地质学上称为“蝴蝶褶皱”的特殊构造。


    (http://quwenw.com/book/EAIBEE-92.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quwenw.com
趣文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