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连后人都说朕有此资格,又何必推辞?”窦融小声道。
“陛下这是被河图和天幕双重劝进了。”刘秀哈哈大笑。
继续看着天幕上不断闪现的文字。正想着。
天幕又有了新的变化。
【第四位,唐高宗李治。】
【李治作为守成之君是否有封禅泰山的资格,一直是人们—讨论的问题。】【李治虽没有特别离谱的差错,但也没有特别突出的丰功伟绩。】
【但排除时代的局限性和优越性,他依然是一个能力不俗的皇帝。】
【他继位后首先将权力从权臣手中夺回,打破自北周以来关陇贵族垄断朝政的局面。大力提拔寒门士子,使皇权高度集中。】
【其次他还继承了贞观遗风,为武则天和李隆基两朝的繁荣攒下基础。】
【没有高宗时代的发展、巩固和铺垫,贞观之治可能就只是一个短暂的高潮,开元盛世将成为无源之水。】
【无论是用君主无为而治的传统政治思想,还是实际达成的功业来衡量,他都是一个成功的皇帝,也勉强有封禅的资格。】
【而老李家最让人遗憾的是文治武功双全的李二,却没能封禅泰山。不是他不想去,也不是他不够格。而是三次机会摆在他面前,李二都没有抓住。】
[..]
【第一次是出了“搅屎棍”。】
【贞观5年和6年,就有大臣拍马屁怂恿封禅。李二想表面谦虚一下,结果魏征顺着楼梯往上爬。】
【先是给李二戴了顶高帽,大肆表扬李二,紧接着话锋一转说封禅开支过大,会给百姓造成巨大负担,所以不能去。】
【唐太宗虽然气的牙痒痒,但自己挖的坑跪着也得跳,只好无奈作罢。】
【第二次是因为出了“扫把星”。经过十年的修身养性后,天下大治。连魏征都同意封禅了,还和房玄龄一起议定了仪典。但好巧不巧,彗星出于西方。加之太子勾结突厥企图造反,登封计划再次泡汤。】
【第三次是因为出了“糟心事”。李二原本计划50岁那年圆梦泰山,但刚收降的薛延陀需要安置,河北又发了洪灾,高句丽还在打仗,不得已暂时停止封禅。】
【隔年李二因病驾崩,封禅大梦成了李二的终生遗憾。】
【但唐高宗李治并没有忘记父亲心中的牵挂,主打一个你的梦想我替你圆。于麟德二年十月,唐高宗率文武百官、扈从仪仗。武后率内外命妇,前往泰山。并于同年十二月,在泰山举行封禅大典,完成父亲夙愿。】
——“这是一个有孝心的富二代。”一—“封禅失败三连+1”
一—“前面铺垫这么多就为了这一刻。”——“太子:老爹我这是在帮你省钱。”一—“魏征:专业拆台三十年。”
——“终于等到解锁封禅成就了!”大唐位面。
李二站在殿中。看着天幕上的内容。面色阴晴不定。
手中的茶杯不知不觉捏得更紧了些。长孙皇后轻声道。
“陛下息怒。”李二冷笑一声。
“朕倒要看看这承乾究竟在搞什么鬼!”魏征欲言又止。
房玄龄连忙上前。
“陛下,太子之事已过去多时···”“你看看!这后人说得多好。”
李二指着天幕。
“什么扫把星、糟心事。朕三次封禅,三次都被搅和了。这承乾,真是好样的!”程知节悄声对尉迟恭说。
这些新奇词语倒是说得生动。“倒是治儿···”
李二的语气突然柔和下来。
“后人都说他替朕圆了梦想。这孩子,倒是有心了。”房玄龄见机道。
“九成宫新殿已修建完毕,不如请太子李治移居过去?”李二点点头,目光依然盯着天幕。
“治儿确实该多加培养。这后人说得对,他虽是个守成之君,却为开元盛世打下了根基。魏征欲言,却被李二瞪了一眼。
“魏卿,你那张嘴确实够损的。当真是先捧后打!”殿内众人都忍俊不禁。
魏征也只得摸摸胡子。默默退下。
李二又看向长孙皇后。
“这便是我儿的未来了。虽说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功绩,倒也算得上一个贤君。”正说着。
突然看到天幕上关于武则天的只言片语。李二不禁皱眉。
这又是什么情况?
看来得提醒治儿一番才是。大明位面。
老朱看完天幕上的内容。重重地锤了一下龙椅扶手。李善长和刘基相视一眼。看来陛下是动了真火。殿中沉默了片刻。老朱忽然大笑起来。
“这李家父子倒是有意思,一个没封成,一个替他封了。你们说说,这算不算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刘基抚须笑道。
“陛下所言极是。这天幕上说什么寒门翻身,倒是跟陛下有几分相似。”胡惟庸接话道。
“是啊,这李治能从权贵手中夺回权柄,确实有几分本事。”老朱却突然正色。
“哼,这些个世家大族,还不是仗着祖上的余荫作威作福。李治倒算是个明白人,知道提拔寒门。”
徐达看着天幕若有所思。
“这魏征倒是个有趣的人物,敢这般直言相谏。”“有趣?这分明是给自己主子上眼药。”
老朱冷笑:“什么先捧后打,这种臣子留着也是祸害。”汤和轻声说道。
“陛下,这天幕上的评说倒是新鲜,什么职场大戏,听着倒像是在说朝堂之事。”老朱摆摆手。
“朕倒是对后面的皇帝更感兴趣。这唐朝能有这般气象,看来后面的皇帝也不简单。”众臣见老朱兴致渐起。
纷纷围拢过来。
等待天幕上新的内容。老朱却在想。
这些皇帝封禅的事迹。倒是给了他一些启发。天幕上的光影流转。老朱眯起眼睛。
等待着下一个故事的开始。这些帝王的功过是非。
倒应该好好看看。毕竟治国安邦。
就该借鉴前人的经验教训。听闻李二未能登泰山封禅。
古人们不禁连连叹息。
心道这般盛世天子居然三次错过良机。倒真真是可惜。
围观之人纷纷摇头一边议论着天象。一边感慨命数使然。
“这也太戏剧性了,封一次泰山还能遇上这么多么娥子。”“你不懂,这分明是天意使然啊。”
看着天幕上的内容。不少人暗自寻味。觉得李二这般英主。
竟被一颗彗星耽搁了大事。也是天意弄人。
尤其是听到魏征那一段。不少人忍俊不禁。
心想这老臣当真是敢说敢谏。怪不得能在朝堂上立得住脚。“这魏征可真是个妙人。”
“可不是,又摔又拆的,把皇帝都整得没脾气。”至于李治代父登封一事。
倒是引得众人议论纷纷。有人暗自感慨这份孝心。
也有人觉得李治虽为守成之君。却也算得上克己奉公。
治理有方。
更有人打趣道这事儿怎么还能让武则天也跟着去了。这下可真是全家总动员。
“你说李治是不是存心让他娘也沾沾这份喜气?”“这话可不敢乱说,谁知道是何缘由。”
看客们听到李二临终前还惦记着封禅大事。不禁为这位千古一帝感到惋惜。
又见其子最终完成父愿。
倒也觉得这般结局也算圆满。虽说李治名声不及其父。
但能继承父志。守成中兴。
在场之人也不禁对这对父子生出几分敬意。
“这老李家的父子情深,倒是让人颇为感动。”“可不是,这才是真正的继承父志啊。”
【第五位皇帝,唐玄宗李隆基。】
【他的一生极具反差,前半生将大唐推向最高峰,开创华夏历史上最强盛世,开元盛世。后半生却将其带入安史之乱的深渊。从此大唐由盛转衰,一蹶不振。】
【但李隆基的前半生单凭一个“开元盛世”就足有泰山封禅的资格。他先后平定韦后之乱,铲除姑姑太平公主,结束宗室乱政的局面。而后励精图治,虚怀纳谏,发展外交,使得天下大治,国力空前强盛。】
【开元盛世建盛业之中华,响彻寰宇。开元十三年十月,唐玄宗率百官、贵戚及外邦客使,东至泰山封禅。】
【...】
【第六位,宋真宗赵恒。是最后一位进行泰山封禅的皇帝,泰山封禅也因他掉价。自此,再也没有皇帝愿意去泰山封禅。】
【宋真宗是个守成之君,一生沉溺于“东封西祀”中,把前代的积蓄挥霍殆尽。他广建宫观,劳民伤财,导致社会矛盾加深。到其晚年已经“内之蓄藏,稍已空尽”。】
【而宋真宗最有名的事迹,就是亲征辽国,签订澶渊之盟。】
一一“老李家基操六六六,前期开局极度顺畅。”
——“自从李隆基开局之后,突然发现前面几个皇帝都是新手村难度。”
——“这就是真实版的盛极而衰吗?开元盛世yyds!”
“谁能想到最后一个封禅的皇帝居然是个氪金玩家。”
一—“国库空空警告,赵恒老铁你悠着点花!”
——“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看到别人封禅自己也想去玩。”大清位面。
清朝康熙帝看着天幕上的内容,不禁连连摇头。
“你们瞧瞧,这宋真宗把好好的封禅大典都玩成什么样子了?”“确实是,把国库掏空去搞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
康熙细细品味着天幕上那些新奇词句。虽然有些不解。
但也觉得颇为有趣。
“这后世之人倒是会说话,一个个词儿虽然古怪,可说得是一针见血啊。”看到宋真宗为了封禅劳民伤财
康熙不禁想起自己南巡江南时的情景。
心道这般铺张浪费。
难怪宋朝会积弱。
再看那澶渊之盟。
更是暗自冷笑。
堂堂天朝上国。
竟然年年进贡。
这等屈辱之事。
他康熙是断然做不出来的。
“花钱买平安?呵,这等软弱之举,怎配称帝王?”
身边大臣见康熙神色不虞
也纷纷附和道宋真宗确实不该如此挥霍。
康熙却摆摆手。
又指着天幕上李隆基的故事。感慨这盛世兴衰。
确实令人唏嘘。
“这李隆基前后对比,倒是给后世帝王提了个醒。治国之道,当以民生为重,而不是这些表面功夫。”
看着天幕上后世百姓的评论。
康熙倒也被逗得开怀。
觉得这些议论虽然大胆。却也说出了不少真知灼见。
大汉位面。
汉武帝刘彻凝视天幕良久。
面带不屑地瞥了几眼宋真宗赵恒的事迹。随即放声大笑。
“这赵家后人,倒是会糟蹋祖宗基业。”
身旁侍臣纷纷附和。
有人笑道那宋真宗跟赵匡胤比起来。确实差得远了。
刘彻抚须轻哼。
心中暗道自己当年东巡泰山。
那是真真正正要祭天封地。
绝非这般只顾排场的虚妄之举。花费千金只为沽名钓誉。
这等不肖子孙。也配称帝王?连年供奉契丹。如此怯懦行径。更是令人不齿。
“朕倒要问问,这赵恒究竟做了何等功绩,也敢跟前朝列位帝王相提并论?”众臣你一言我一语。
说那宋真宗除了修庙建观。就只会挥霍国库。刘彻听得连连点头。
想起自己平定匈奴、开疆拓土的丰功伟绩。更觉得这等软弱天子实在可笑。
“真是可惜了泰山封禅这等大典,到了宋朝,竟成了这般模样。”刘彻回想起自己当年登泰山时的威仪。
那才是真正的封禅大典。不像这赵恒。东跑西颠。全然不顾百姓疾苦。这等昏聩之君。
难怪后人要编排嘲笑。刘彻听着众人议论。
只觉得这赵恒当真成了千古笑柄。
“也罢,就让他做这最后一个登泰山的天子吧,省得再有人平白糟践了这份体面。”
【公元1004年,辽国国运昌隆,萧太后带着儿子亲率军队,南下入侵。军队很快濒临澧州城下,很多大臣主张向南迁都,重新集结军队,再反击辽国。】
【但是宰相寇准却反对迁都,极力主张宋真宗御驾亲征鼓舞士气。宋真宗经过前思后想决定北上督战,镇守澶洲的宋军因他的到来士气大振,逐渐反败为胜,令辽国元气大伤。】
(http://quwenw.com/book/EEEFC0-4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quwen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