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雨纷纷的街市上。
茶肆里围坐着三三两两的食客。天幕映照下。
众人议论纷纷。脸上神情各异。
“如此看来,宋朝倒不算太坏,只是记录太过详细罢了。”
茶香袅袅中。
古人们纷纷感叹。
街边的小贩们也凑起了热闹。
不禁感慨这宋朝的史官当真是一丝不苟。若是搁在当下。
许多事情都被人刻意遮掩。
倒显得宋朝更为可贵。
酒肆中传来一阵哄笑。
众人议论着这个既当官又经商的晏殊。
连做生意都不忘写诗。
这般风雅倒是让人心生向往。大家摇头晃脑。
感叹这宋朝倒是个有趣的朝代。
街角的老者们捋着胡须。
议论着现今的官场风气。若是也有人这般详细记载。
不知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只是如今的史官。
想必也不敢这般直白地记录。
【除了官员从商之习成风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王安石变法。这是北宋吏治大面积崩坏,各种巨贪大老虎频繁出现的一个节点。】
【倒不是说王安石的变法政策如何,而是自他变法开始,宋朝开始身陷新党与旧党的党争之祸。一直到超级艺术家宋徽宗上位时,新旧两派还在斗法。】
【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凡是深陷党争之祸的政权,吏治就不可能清明。明朝是这样,后面的26民国历史也是这样。朋党之争的孪生兄弟就是腐败。】
【说一个宋朝吏治腐败的佐证,那个在《水浒传》中坏透了的高像老贼在宋徽宗时代连北宋六贼都排不上,甚至连自己的列传都没有。】
【这种人在北宋还算是只小苍蝇,可见大老虎有多可怕。像秦桧这种轰动一时的巨贪,据说仅其名下良田就有700平方公里。】
一—“700平方公里?这已经能建个小县城了吧”
——“我算是知道为啥叫水浒里的高俅‘老贼’了,原来是小贼”
——“一言不合就分派别,这是传统艺能了属于是”
一—“连高俅这种反派都没资格上榜,北宋这是得多卷啊”
——“讲真,秦桧这土地面积有点吓人”
——“连高俅都排不上号,这是有多少大哥在前面啊”
——“新党旧党掐架,老百姓躺枪”
一—“宋徽宗:你们斗,我去画画了”大宋位面。
春日的南宋御花园内。
宋孝宗与群臣观看着天幕。庭院中海棠花瓣纷纷扬扬。落在青石板上。
“七百平方公里的良田···秦桧,朕怎么从未听闻此事?”宋孝宗眼神凌厉。
手指轻叩龙椅扶手。秦桧额头沁出冷汗。袍袖微微颤抖。
“陛下明鉴,这定是有人故意诋毁老臣。臣一生为国,怎会···”“父皇,秦相究竟是否贪污,一查便知。”
赵眘站在一旁。眼中闪过一丝精光。秦桧暗自攥紧了衣角。
“陛下,臣虽为相,但家中良田不过数十亩。”
“这七百平方公里,约莫是大半个临安府了,天下哪有这般大的产业?”
“这倒提醒了朕。来人,去翻当年的税赋记录,把秦桧一族的产业都查个清楚。”宋孝宗站起身转向秦桧。
“秦爱卿,你说朕该从哪里查起?”
微风掠过水榭。
带来阵阵凉意。
秦桧擦了擦额头的冷汗。
“老臣家中账册一向清白,陛下尽管查访。”
“父皇,儿臣建议先查杭州府的土地记录,再由此扩展至周边府县。”
赵的声音不疾不徐。
秦桧的脸色愈发苍白。宋孝宗望着天幕。
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
“朕倒要看看,这七百平方公里到底藏在何处。”
庭院中海棠花瓣依旧纷飞。
秦桧感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
一场针对秦氏家族的大计即将展开。
而这一切都源于天幕中那个惊人的数字。
依旧是大宋位面。
宋神宗御书房内。
神色凝重地敲击着御案。
“王卿家,你看这天幕所示。变法之后,党争不休,以致吏治败坏至此。”
宋神宗眉头紧锁:
目光灼灼。王安石挺直身躯。面色坚毅。
“陛下,正因如此,臣以为变法更要大刀阔斧。”
“青苗法、市易法都要进一步完善,杜绝这些蛀虫进一步钻营。”
“秦桧七百平方公里的良田,怕是比你预计的更甚。这般巨贪,究竟是何处出了纰漏?”宋神宗双眸微眯。
眼中闪过一丝寒芒。王安石神情笃定。
“陛下所虑极是。臣以为,要从根本上改革选官制度。”
“科举取士不能只考经义,更要注重实务。方能选出真正为民做事的官员。”宋神宗面露思索之色。
“那依王卿家之见,这般弊病该如何补救?”
“总不能让后世史官,也要如此详细记载我朝官员的过失。”
“臣认为,可在现有法度上增设督察之制。让御史台的官员深入各地,专门核查大小官员的财产来源。”
王安石语气铿锵。
“不如在你的变法中,再增设一条,命各州府每年造册,详录官员产业。”宋神宗拍案而起
王安石双目放光。
“正该如此。唯有严密监督,才能防止后世再出现这般巨贪。臣请陛下即刻颁布新政。”君臣二人神情专注。
继续商讨着新政细节。
誓要让这变法真正成为治国利民的良方。大唐位面,
唐太宗的御书房内。
李二注视着天幕展现的画面。面色阴沉。
“这就是后世的宋朝?七百平方公里的良田,竟比我大唐整个长安城还大。”李二手指微微颤抖。
目光如炬。
魏征立于一旁,神情严肃:“后世竟有如此巨贪,臣观这秦桧比之我朝杨玄感之乱时充公的家产还要多上数倍。”
“高俅这等人物在《水浒传》中都能被写入传奇,却连个列传都排不上。”“看来这宋朝的吏治,当真是烂到了根子上。”
李二眉头紧蹙,语气中带着讥讽。
“更令臣震惊的是这党争之事。新党旧党相争,竟然持续数十年之久。”“我朝虽有玄武门,但好在事了便了,未曾让党争延续。”
魏征叹息着摇头。李二双拳紧握。
“朕费尽心思建立的贞观之治,难道到了后世就荡然无存?”“这般党争祸国,当真是可恨。”
“陛下,臣以为宋朝之所以如此,根源在于文官权力过重。我朝文武制衡,才不致于此。魏征目光灼灼。
“你且说说,为何他们的史官竟能将这等丑事记载得如此清楚?”李二眼中闪过一丝疑惑。
“这倒是宋朝难得的可取之处。”
“史官敢于直书,不避讳权贵,反倒让后人得以知晓真相。”魏征神情肃穆。
李二陷入沉思。
“也罢,至少他们的史官尚知耻辱。”
“魏卿,你说这般腐败之象,可会在我大唐出现?”
“陛下勤政爱民,百官皆知敬畏。只要守住贞观治世的根基,断不会有这般败象。”魏征正色回应。
两人继续注视着天幕。
思索着如何让大唐的治理之道永续千秋。不至于重蹈后世覆辙。
【明朝的大老虎也很多,我们且不说刘瑾、严嵩、魏忠贤这样百年难遇的奇贪。单说一个比较正面的人物,给大明续命的张居正。】
【张居正是明朝政治生态中典型的三能官员,能做实事、能做好事,但也能贪钱。】
【黄仁宇先生在《万历十五年》中说,张居正之所以贪是有一定政治目的的。谁给我送钱,谁就是我张居正的人。这是一种站队信号。】
【说白了还是宋朝朋党之争的通病,党争和腐败一直如影随形。更何况明朝的党争之祸比宋朝有过之而无不及。】
【戚继光想搞一支戚家军来抵抗倭寇,而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重金贿赂张居正,找棵大树好乘凉。】
【到后来万历皇帝和张居正决裂,万历在清算这位儿时偶像的家产过程中发现时常训斥自己铺张浪费的帝师,仅金银珠宝就高达110杠。】
一—“万历:我还以为你天天说我浪费,原来你比我能花”
——“所以说做官不是不能贪,而是要会贪[笑哭]”
——“这就是传说中的又当又立?”
——“官场生存法则:先送礼,后办事”
一一“我开始理解为什么万历后来躺平了”
一—“黄仁宇老师是懂张居正的,这叫政治智慧!”
一—“张居正:我这是以贪反贪,你们懂什么”
——“贪钱=收割韭菜=笼络人心,这叫政治手腕”
大明位面。
嘉靖帝御书房内。
宣召张居正入宫。
“张卿,你且看这天幕。后世之人对你的评价,倒是颇为有趣。”
嘉靖帝端坐龙椅,目光锐利。
年轻的张居正面色微变。
“陛下明鉴,臣尚未做出这等事。”内阁大臣徐阶站在一旁。
“陛下,此事倒也提醒了我等。张居正年少有为,正该未雨绸缪,防微杜渐。”“张卿,朕问你。若日后为官,可会如此以贪治贪?”
嘉靖帝手指轻叩龙椅。
“臣不敢欺君,为官处世,确实需要权衡之术。但既见天幕所示,臣必当引以为戒。”
张居正神情肃穆。
嘉靖帝目光如炬。
“一百一十杠的家产,怕是连朕的内库都要汗颜。既然上天示警,朕今日就给你定个规矩。”
“陛下请说。”
张居正低头俯首。徐阶在旁补充。
“陛下,不如让张居正每年向都察院申报家产,以儆效尤。
“准奏。张卿,你既有经世之才,朕不愿看到你重蹈后世的覆辙。”
“从今日起,你要立下保证,若将来为官,必不得以贿赂笼络党羽。”
张居正连忙拱手应下。
“臣谨记陛下教诲。为官若贪,便是辜负圣恩。
“徐卿,你来拟一道条陈,明定大臣家产申报之制。”“莫要等到后世史书,才让人知晓这等丑事。”
嘉靖帝眼中闪过一丝精光。三人继续商议着防弊之策。誓要让这份上天示警。
成为挽救大明的契机既知未来。何不未雨绸缪。
提前布局。
大汉位面。
汉光武帝刘秀眉头紧锁站在未央宫内。
“一百一十杠?后世当真如此奢靡。”
刘秀神情凝重地望向天幕。
大将军邓禹抚须而立。
“陛下,这张居正倒是与王莽有几分相似。都是以清流自居,实则家财万贯。”
“此言差矣。至少这张居正还知道治国。王莽除了画大饼,可曾做过一件实事?”
刘秀眼中闪过一丝厉色。
“臣倒觉得怪异。这明朝的皇帝为何容得大臣如此嚣张跋扈?连戚继光打倭寇都要先打点关系。”
邓禹面露不解。
刘秀踱步殿中。
“朕起兵时,什么条件都没有,还不是聚集了天下豪杰。这般风气,难怪后来亡了国。”
“陛下说得是。我大汉将帅,谁不是凭本事打天下。若要像戚继光那般,岂不成了结党营私之辈。
“更可笑的是他们这种清流,明明贪得无厌,还要故作清高。”
“朕平定天下时,哪个不是实心办事的忠臣?”
邓禹正色道。
“如此看来,我朝制度倒是完善。大将军领兵,太守治民,各司其职,不似他们那般党同伐异。”
“后世竟把贿赂美化成站队,真是令人发笑。朕当年收复天下,靠的可是真本事。”
刘秀的语气中带着几分傲然。
君臣二人继续观看天幕感慨后世官场之腐败。这等倾轧之术。
在他们眼中着实可笑。
毕竟在那个真刀真枪打天下的年代。实力才是立身之本。
大隋位面。
隋炀帝杨广在大兴宫内静静观看天幕。
“有趣,这万历皇帝竟因为一个贪官而消沉至此。”杨广眼中闪过一丝轻蔑。
宇文述立于一旁。
“这张居正倒是与我朝开皇时期的苏威有几分神似。只不过苏威清廉,此人竟敢如此贪婪。か“更令人发笑的是,他们竟把贿赂说成什么政治智慧。”
“朕每次出巡,随行数十万,可曾见过谁敢在朕面前如此放肆?”
杨广指着天幕冷冷一笑。
“后世史书说臣等劝谏无门,可这万历皇帝被一个臣子训斥至此,倒也难怪会亡国。”
(http://quwenw.com/book/EEEFC0-93.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quwen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