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翠群山层峦叠嶂,似海之波涛汹涌澎湃,雄伟壮丽。朦胧远山如淡墨晕染于天际,影影绰绰,若即若离。
山豪迈,也俊秀,或鬼斧神工,或平淡质朴。山河秀丽,江山似锦。
如今,世间大多己恢复宁静,许多孩童从出生到成家立业,从未见过怪诞之事,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道人穿着一袭雪白道袍,衣摆虽旧却整洁如新,有着他游历世间的痕迹。
他袖袍中带着青铜古灯,灯身满是岁月的印痕,铜绿斑驳。
每到一处,他择荒山破庙栖身,讲道时不谈长生,只说“草木枯荣皆有道,人心明灭且自渡。”
此语看似平常,却蕴含着对世间万物自然规律的深刻洞悉,以及对人心善恶自省的殷切劝诫。
他并无弟子,却将道法讲给天下众生听。
有时在深山林间,与鸟兽为伴。有时在城镇田野,与百姓为邻。
在一个山村里,他盘坐在枯柳下讲《南华经》。
说到“泉涸,鱼相与处于陆”时,指尖轻点灯焰,竟幻化出两条雾气小鱼在村民掌心游弋。
孩童追着鱼影嬉闹,老农却见那鱼游过之处,龟裂的田地渗出清泉。
这一幕,仿佛是道法自然的生动诠释,亦是对生机与希望的奇妙唤醒。
行至东南大疫之地,道人挥动手中佛尘,轻点药水,而后分与病者饮下。
他边咳嗽边指向那古灯,灯芯之中,浮着少年的灵魂金珠,他缓缓说道:“此非仙术,乃是借诸位自身的生机。”
是夜,有恶徒妄图盗取古灯,却见灯影之中,少年的虚影显现,手持火鞭将其抽成滚地火球。
这既是对恶念的惩戒,亦是道法公正的彰显。
某年谷雨,湘水畔多了个戴斗笠的游方郎中。
他腰间悬粗陶药壶,背上竹筐里,搁着盏陶土灯,灯焰色如琥珀。
樵夫见他用银针挑出农妇眼中的毒虫,针尾竟缠着道符黄纸,这看似奇特的举动,实则是道医结合的神奇手段。
洪水泛滥时,他又立在筏上诵《地藏经》,超度的亡魂化作萤火融入陶灯。
有垂死孩童喝过他熬的药粥,迷糊间见灯焰里坐着个穿道袍的虚影,与郎中面容重叠如双生。
这无疑是他以道法济世救人的又一体现。
彼时,道人正在昆仑雪峰之巅。古灯悬于冰崖边,灯焰照得百里冰川泛起金红。
他望着远处的山川,心中感慨万千。
多年来,他行走在天地之间,将道法讲给天下众生听。
他曾在深山林间,与鸟兽为友,体悟自然之道。
也曾在城镇田野,与百姓相伴,践行济世之德。
他所秉持的道法,不是为了少数人,而是着眼于天下苍生。
他忽然割破手腕,血珠坠入灯盏,竟凝成七枚赤丹。
他轻轻抚摸着古灯,低声说道:“这七枚赤丹,便是你新的生机,去吧,去找寻新生,继续你的使命。”
话音未落,赤丹化作流光向南飞去,正落入湘水郎中熬药的陶罐。
罐中药汁沸腾如熔金,郎中却浑然不觉地舀起一勺喂给病童。
那孩子脸上的黑斑瞬间褪去,瞳仁里闪过道经符文,仿佛获得了新的生机。
多年后,少年的身躯在光芒中逐渐挺拔,他的面容也变得更加坚毅温和。
他背着陶灯走遍瘴疠之地。
腰间悬药囊,囊中银针裹着黄符,腕间佛珠刻满《道德经》箴言。
这一身行头,既是他救死扶伤的工具,亦是他道法修行的象征。
“乱世之中,众生皆苦。”
他轻声说道,声音中带着一种超脱尘世的平和,“我虽无力改变整个世界,但至少可以为身边的人带来一丝温暖与希望。”
这是一种对自身力量的清醒认知,亦是对世间大爱的坚定践行。
“慈悲为怀,无为而治,是我修行的根本。道家言‘无为而无不为’,佛家讲‘慈悲为怀,普度众生’。我虽身处乱世,却愿以无为之心,行慈悲之事。”
此语道出了他融合道佛两家思想的独特修行理念,也是他在世间践行善念的精神源泉。
岁月流转,少年的足迹踏遍了无数的山川与村落。
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无为而治”与“慈悲为怀”的真谛,成为了一个传说般的人物。
而那些曾经被他拯救的人们,也纷纷开始践行他的理念,将慈悲与和平传递下去。
他所播下的种子,在世间生根发芽,开出了一朵朵希望与光明的花朵。
于此同时,一阵清风悄然飘入幽深的地穴石洞。
(http://quwenw.com/book/EHFIHC-11.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quwen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