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后,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召开。会议议题繁多,但方征远带来的《城市社区居民自治保护条例建议初稿》,却意外地成了焦点。
理由很简单:触动现实问题。
他在会上的发言掷地有声:
“城市发展要快,但不能快到把人甩下。西合院不是旧时代的残影,而是我们社会治理温度的象征。我们不能以‘改造’之名,把原住民扫地出门。”
“居民自治,是共建的根本。如果连百姓的声音都听不到,那这个城市改得再漂亮,也是空壳。”
发言一出,会场内一片沉寂。
一位长期主张强拆换效益的副市长皱眉,却也无法立即反驳。另一位来自法工委的委员则表示:
“此案可以立项调研,纳入本季度立法筹备名单。”
第一道门,开了。
而在会议的记录员区,一双眼睛始终紧紧盯着这项议案背后的附注——
提案人:社区联合起草人代表,娄晓娥。
与此同时,在街道层面,一场以“居民自建讲习所”为名的民间活动也悄然展开。
娄晓娥用系统资源,在院中开设了第一个“技能交换坊”:
老工人教缝纫与简单修理,
年轻人教老人如何用收音机、简易电子电器,
秦若岚则从单位弄来两套旧制图工具,开设“社区识图课”。
不收钱、不宣扬,只是自发组织。
而她把这个过程详细记录整理,形成一本《居民自治能力建设小册》,让街道办主任看完后惊呼:
“你这是……弄个基层治理试验田啊?”
娄晓娥微笑:
“正是试验田,一点点翻新,不推倒、不推人。”
这本小册子也随同被作为《社区参与机制改革试点》的参考材料,送入区委政策研究室。
她的势能,开始在基层发酵。
而另一边的许大茂,却接连收到两个噩耗:
一是盛通地产高层正式告知:“微更新计划因政治阻力暂缓,不能硬来。”
二是城建处一位熟人私下提醒:“你名下那套房产过户记录出了问题,有人匿名举报你侵吞国有职工宿舍资产。”
他彻底乱了。
心中一万个咒骂,却不知该怨谁——
盛通不保,系统被牵制,街道靠不住,连棒梗最近也鬼鬼祟祟的,似乎知道了什么。
他终于做出决定:
“不能再拖了,得让她自己犯错。”
于是,他通过棒梗,悄悄放出一句话:
“娄晓娥最近和市里高干走得近,说不定以后这院子都姓她了。”
——短短一句话,引发连锁反应。
院中几位对娄晓娥早有成见的老住户开始私下聚会,三大爷更是带头提出:
“是不是该重新选院长了?”
当晚,系统提示音再次响起:
【主线推进:居民话语权初步确立】
解锁“居民议事功能”模块:
可召集正式居民会议,确立民意共识;
可对社区内部提案进行小规模投票试运行;
可开启“社区公约试运行机制”。
同时提示:
【任务更新:应对“信任危机”】
来自院中部分住户的反对声音激增, 当前支持度:67% 信任边界:60%为最低阈值,低于该值,社区建设将受阻。
娄晓娥看着浮动的界面,轻声一笑:
“信任这种事啊,终究是得一件一件事办出来的。”
她抬头望着窗外,眼神坚定:
“那就来一场,真正的居民大会吧。”
(http://quwenw.com/book/EJIJI0-48.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quwen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