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崇纬补充道。
“臣以为,除了严查之外,还要加强官员的教化。让他们明白,清廉为官才是正道。”殿内烛火摇曳。
赵匡胤凝视着天幕。历史的教训就在眼前。作为开国之君。他更要以史为鉴。
绝不能让大宋重蹈汉朝覆辙。这治国之道。
看来还需更进一步才是。
这汉灵帝的故事虽是几百年前的旧事。却引得古人们连连感慨。
“这买官之事,倒是从未断绝过。只是如今都遮遮掩掩,哪像当年这般明目张胆。”
“可不是嘛,如今那些官老爷们,表面上都说是凭本事考上的,背地里还不是一样走关系不少人都想起了家中为了供子读书已经掏空钱袋。
比起直接买官来说。
这科举之路反倒更费钱财。可即便如此。
也总比明码标价要强些。
至少还能给个盼头。让人觉得是在凭本事做官。
“你们说,这汉灵帝要是生在我们这个年代,会不会改行去开钱庄?”
“哈哈,说不定还真能干出个大买卖来。这做生意的头脑倒是不差,就是赚钱的门路不对茶客们笑谈之间。
却也不禁感慨。
若这朝廷官位若是都能明码标价。
这天下岂不是要变成富人的天下?
“话说回来,这外戚宦官做大,倒是让人心里发怵。咱们这儿现在不也有些权贵,一步步往上爬么。”
“可不敢这么说,这话传出去可是要惹祸的。”众人你一言我一语。
说是在谈论历史。
心里想的却都是眼前事。
这历朝历代。
难道不都是一个样么?只是时过境迁。换了新的说法罢了。不过话说回来。
能看到这等朝廷秘闻。倒也是件有趣的事。往日里这等话题。
也就是在茶余饭后偷偷议论几句。如今摆在明面上。
反倒让人觉得新鲜。毕竟这等丑事。
搁在谁朝谁代都不好看。可偏偏历朝历代都少不了。
【第四,西晋的司马炎。】
【西晋是龙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之一。丽】
【提到司马炎人们只知道他是西晋的开国皇帝。但很少有人知道,他开创的西晋从一开始就是个错误。】
【司马炎建立西晋之后,开始只顾享乐不理朝政,导致西晋从最初开始就有了奢靡骄纵的陋习。】
【司马炎又滥用分封制度,导致权力的削弱和地方势力的不断膨胀,为西晋灭亡埋下了种子。】
【因此,司马炎就是西晋灭亡的罪魁祸首。】
一—“分封:老板把公司分给亲戚们管理的下场”
一—“这哥们就是个甩手掌柜啊666”
一—“玩物丧志的教科书案例”
——“这份工作态度建议摘掉皇帝的帽子”
——“皇帝天天摆烂,朝廷当然药丸”
——“这也能当皇帝?就这水平?”
一一“摆烂皇帝在线带崩一个王朝”大汉位面。
汉武帝刘彻和丞相公孙弘正在御花园里散步。突然被天幕上闪过的画面吸引。
“这个司马炎,倒是好大的胆子!”
“朕当年对外征伐四方,对内变法求治,哪敢如此懈怠?他倒好,一得了江山就开始享乐刘彻看着天幕上的内容。
面色阴沉。
“陛下所言极是。您当年设置五铢钱、盐铁专营,又开创了太学,为汉朝打下了数百年基业。
“这司马炎倚仗祖上余荫,不思进取。”公孙弘附和着。
眉头微皱。
“最令朕气愤的是他那荒唐的分封制度。”
“朕还记得削落之事,为了巩固中央权力,不知费了多少心思。”
“这司马炎好似完全不懂得权力之道,竟把大权轻易分散出去。”刘彻越说越激动。
连声音都提高了几分。
“陛下英明。您当年剪除诸侯王权力,设置刺史监察地方,为的就是防止地方势力坐大。“如今看来,这司马炎真是辜负了他祖上打下的基业。”
“也难怪西晋会如此短命,看看这弹幕,后人都在笑话他。”“这样的皇帝,他的江山能好到哪里去?”
刘彻摇着头。
目光却始终没有离开天幕。
“陛下说得对,这哪里是在当皇帝,简直是在毁坏江山。”
“您看那些弹幕说得多形象,‘摆烂皇帝带崩一个王朝’,真是绝妙的形容。”公孙弘指着天幕上滚动的弹幕说道。
“走吧,再看下去朕只怕要气坏了。”
“朕倒是明白了,为何后人说这西晋是最短命的王朝之一。”大秦位面。
秦始皇赢政与李斯正在咸阳宫中闲聊。
“这就是几百年后的天下?竟然被一个只知享乐的庸主把持!”“朕平定六国,废除分封,就是为了避免诸180侯割据。”
“这司马炎倒好,重现分封,是要让天下重回战国大乱的时代吗?”赢政的声音中带着愤怒与不解。
“陛下治下,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更创立郡县制度。如此大业,却被后世之人这般糟蹋。”
李斯看着天幕上滚动的弹幕。神情凝重地分析道。
“更令人不解的是,他竟无视祖上留下的教训。”
“魏国当年何等强盛,还不是被他家司马氏夺了天下?如今轮到他当政,反倒重蹈分封这等覆辙。”
“朕设立监察官巡视各地,又令官吏定期轮调,为的就是防止地方势力坐大。”“这司马炎,真是愚蠢至极!”
赢政紧盯着天幕。眼中满是不屑。
“更可笑的是,他身为一国之君,竟只知贪图享乐,朕东巡西狩,南征北讨,哪有时间像他这般虚度光阴?”
“瞧瞧这些后人的评论,倒是说得一针见血。陛下您看,这西晋的覆灭怕是来得比想象中还要快。”
“朕倒要看看,这样的昏君会把他的江山败落到何种地步。”“也好让后人明白,天下是何等不易,岂能如此轻慢对待!”赢政的语气中充满着对未来的担忧与好奇。
大唐位面。
太宗李二与房玄龄在延明殿中观看天幕内容。正巧武媚娘也来到殿内。
“司马炎这般昏庸,实在令人不解。”
“他既得了天下,为何不能像曹魏一样励精图治?反倒效仿东汉末年那般胡乱分封。”李二一面说着。
一面捻着胡须。
“陛下说得在理。这些弹幕也颇为有趣,‘开局就摆烂确实说得贴切。”“子孙不肖至此,难怪司马氏的基业会毁于一旦。”
房玄龄轻叹一声。
“陛下,臣妾倒觉得,后世人说他是罪魁祸首,确实不差。”
“只是司马炎沉迷享乐,总好过那些得不到江山就要毁掉江山的乱臣贼子。”“想来下一个画面要说的,就是那个连落第都接受不了的读书人了吧?”
武媚娘缓步走近。
“观这西晋之事,朕倒想起贞观初年。”
“当时也有人劝联重开分封,说什么可以安抚宗室。若当真如此,岂不是自掘坟墓?”李二的语气中带着几分庆幸。
“陛下英明。您平定天下后,不仅没有效仿这等败事,反而设立府兵,完善科举,才使得国泰民安。”
房玄龄说道。
“陛下,臣妾听闻这接下来的落第举子,可比司马炎狠多了。”武媚娘望着天幕继续说。
“这昏君只是毁了自己的江山,那人可是要毁掉别人的江山呢。”
“既然如此,倒要看看这个落第举子究竟做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李二的目光中闪过一丝期待。
等待着下一幕天幕内容的展现。
【历史上每一条奇葩规定的背后,大概率都有一个血淋林的教训。】
【在古代宋朝,对待落榜生的态度是出奇的好。】
【宋朝科举有一个叫特奏名的规定,意思是你只要能年复一年的坚持考,十年八年后就有可能以特奏名的方式入编,终生享受朝廷的俸禄。】
【真宗咸平三年,正式考生140人,特奏名却多达900余人。】
【后来更有年过半甲的老考生,手不能持笔。只是在御前声情并茂的叫了几声万岁,就被皇帝当场破格录取,赏了金饭碗。】
【对这种特殊的恩典,宋朝官方给出的解释是,这是官家奉太祖皇帝文治天下的教训。】
【另外还有一个不太上台面的理由,那就是某些极端的考生一旦落榜,就容易产生报复心理。】
【前面的唐朝就因此吃了两次大亏。】
——“这福利也太好了吧!考不上还有补偿?”
——“持久战选手狂喜”
一—“原地等个十年,白捡个金饭碗”
一—“躺平选手的春天终于来了”
一—“谁说古代没有养老计划?”
——“史上最佛系朝代实锤了”
一—“考不上没关系,熬资历也行”
一—“原来古代就有安抚性岗位了”
大宋位面。
宋真宗赵恒与宰相寇准正在御书房观看天幕。二人的目光都被天幕上的内容深深吸引。
“朕见这些后人评论,竟说我大宋的特奏名是‘混资历吃皇粮”,这评价倒是新鲜。”赵恒的语气中带着几分尴尬与无奈。
“陛下何须介怀。太祖设立此制,本就是为了安定人心。”“后人虽然说得直白,倒也道出了其中关键。”
寇准轻声说道。
“您看这弹幕,说宋朝人性化,倒也不失为一种褒奖。”
“确实如此。当年朕在位时特奏名取人之多,也曾被大臣们议论。现在想来,与其让这些读书人心怀怨愤,不如给他们一个出路。”
“朕实在担心,会步了唐朝的后尘。”赵恒的语气中透着几分担忧。
“这便是我朝的仁政之处。陛下您看,后人虽是戏言,却道出了朝廷用心。与其让他们怨恨朝廷,不如以德怀之。”
“只是朕没想到,这样的政策竟然会流传这么久。那些喊着‘万岁’就得到录取的老考生,现在想来确实有些荒唐。”
“不过既然能安定天下,倒也值得。”
赵恒的语气中带着一丝释然。
“正是如此。陛下,接下来的内容定然精彩。”
东汉位面。
刘备与诸葛亮在成都府中观看天幕。诸葛亮手持羽扇。
神情专注。
“宋朝这般做法,倒是让吾想起当年在荆州时的情景。”
“那时不少落第举子都投奔我军,若是早有这等安置之策,也不至于走上叛乱之路。”刘备的眼中闪过一丝感慨。
“主公所言极是。宋朝此举看似耗费朝廷钱粮,实则是高明的安民之策。”
“我军起事之时,文人士子多有响应,归根结底也是科举不第,又无出路所致。”诸葛亮轻摇羽扇。
缓缓分析。
“只是这等政策,怕是要让朝廷多费些心思。”
“你看那天幕所言,一年竟有九百余人以特奏名入仕,比正经考上的还要多上几倍。”“孔明,若是换作我们蜀汉,能养得起这许多闲官吗?”
“主公莫要小看这些人。与其让他们在外游荡生事,不如纳入朝廷体系之中。”
“更何况,这些人虽为闲官,却也能为朝廷分忧。譬如教书育人、整理文书,也是一桩美事。
“倒是让吾想起那些投奔我们的落第举子,大多都是饱读诗书之人。若是有个去处,也不至于去铤而走险。”
“孔明,你说这唐朝究竟遭遇了什么,让后来的宋朝如此谨慎?”“主公稍安勿躁,想必接下来的天幕内容会告诉我们答案。”
“不过依臣看来,这其中定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毕竟能让一个王朝如此大费周章地安置落第之人,必定是经历过什么难以想象的变故。”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古人们看到这一幕。纷纷感慨不已。
对于宋朝如此优待落第举子。众人都觉得不可思议。
在他们那个时代。
寒门子弟想要出仕本就困难。
九品中正制下更是难上加难。
现在看到后世竟然能给落第之人这般优待。
不禁唏嘘连连。
“这宋朝也太好说话了,考不中还能混个官当?”
“若是在我们这时候,莫说是特奏名,便是想考试都要看家世高低。”
倒是有人想起了中山靖王刘胜的事迹。
当年刘胜只因为官职太小。
便铸造大量伪钱。
搅得天下大乱。
如今看到宋朝这般安抚落第举子。
不免深以为然。
(http://quwenw.com/book/EEEFC0-80.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quwen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