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圣明。臣觉得应该立即召回扶苏殿下,以绝后患。”
“不光如此,朕要重新整顿朝纲,削减宫室建设,减轻徭役赋税秦始皇神色凝重
“大秦的江山,绝不能断送在这些无能之辈手中!”蒙恬点头赞同。
“陛下高见。只要扶苏殿下继位,再加上朝中诸多贤才辅佐,大秦基业必将万年永固。”“若是换了扶苏为储,这大秦的未来必定会改写。
秦始皇重新落座。
眼中闪烁着冷冽的光芒。
“这逆子,就让他在宫中好好反省。”
“若是再敢生出不该有的心思,朕就送他去阴间见那些被他害死的百姓!殿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
侍卫们领命而去。
天幕中的画面依旧在继续
映照着这位千古一帝肃穆的面容。
......
商朝位面。股商王宫内。商纣王盘膝而坐
目不转睛地盯着天幕。
太师闻仲与比十分立两侧。殿内烛火摇曳。
“这是后世的大秦?竟能一统天下,当真了得!商纣王着手中的玉杯。
“没想到这世间还会有如此强横的王朝,只可惜毁在这等不肖子孙手中。”“陛下所言极是。”
比干抚须作答。
“股商传承至今已近八百载,然而看这秦朝,竟只短短十几年就轰然倒塌,实在令人唏嘘。”
闻仲踏前一步。
“臣倒是对这后面的故事更感兴趣。既然天幕显示还有其他朝代的覆灭,不知这后世的君王是否都如这胡亥一般荒唐?”
“朕也很想知道。”
商纣王眼中闪过一丝异样的光芒。
“八百年的基业,究竟要多少代人的努力才能建立?又为何会轻易毁于一旦?这其中必有蹊跷。”
“陛下明鉴。”比干正色道
“古往今来,得国不易,守国更难。”
“这胡亥沉迷享乐,不思进取,实在是辜负了先帝的心血商纣王放下玉杯。
“这后世的朝代更迭,到底是怎样一番光景。”闻仲仰望天幕
“兴许后面还会有明君圣主,建立万世不朽的基业也未可知。”“也好,且看下去。
商纣王靠在龙椅上。目光炯炯
“看看这后世的帝王们,又会创造出怎样的传奇或是悲剧。”殿内一片寂静。
只有香炉中青烟袅袅上升天幕中的画面仍在继续。
牵动着纣王的心绪
古人们围着天幕议论纷纷
有的感慨这后世皇朝更迭之快。
有的则为秦朝如此迅速的覆灭唏嘘不已。
“这胡亥也太能折腾了,老爹打下的江山说没就没。”“我倒觉得,这就是报应。”
“秦始皇修长城死了那么多人,现在儿子修阿房宫,不也是一样的道理。”茶盏之间。
众人纷纷感叹世事轮回。大家都在想。
若是自己生在那个时代。恐怕也是苦不堪言。
毕竟不管是修长城还是建阿房宫。受苦的总是平头百姓。
但凡能遇上个明君。
也不至于落得如此下场。
“你们说,现在的官老爷们会不会也学这胡亥啊?”
“嘘,这话可不敢乱说。不过这天幕倒是有趣,让咱们提前知道了这些事。”百姓们私下里摇头晃脑。
觉得这些帝王将相的事情虽然离自己遥远。但也算是一桩新鲜谈资。
虽然不懂什么治国之道。但这等昏君暴政的故事。却是人人都能品评一二。
“这些当皇帝的,也就是仗着祖上的福气横行霸道。”
“可不是嘛,也就咱们这些平头百姓,天天操心柴米油盐,哪像他们,坐在金銮殿上就能把江山玩没了。”
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说着说着就笑出声来。不管放在哪个朝代。
这种败家子的行径都令人啼笑皆非。大家虽然身处乱世。
但看到这等节目。
倒也觉得自己的日子还算过得去。
“快看快看,好像要讲下一个朝代了!”
【第二,西汉的汉元帝。】
【西汉王朝是我国历史的又一高峰,很多人都认为西汉灭国的原因在于外戚掌权,宦官干政、以及无休无止的党争。】
【但事实上真正动了西汉国本的,是根深蒂固的儒学思想。】
【而正是在西汉中后期,汉元帝一手将儒学推向顶峰,成为了西汉的治国理念。】
【导致了后来的王莽用滴技表现出德才兼备的假象,才被推崇为圣人在世,造成了西汉的彻底灭亡。】
——“没想到是儒学背锅”
一—“王莽:感谢儒学,让我有机会搞事情”
——“这就是被自己的价值观背刺吗”
一—“原来正经人设也能反向制裁”
——“最强毒教材,如何用儒学打造人设”
——“这次居然不是宦官背锅?”
大汉位面。未央宫内。
汉宣帝神情凝重的凝视着天幕。霍光和金日碑站在两侧。
大殿内香烟缭绕。
“竟然真让这小子把朕苦心经营的大汉江山给毁了!”
“推崇儒学也就罢了,居然被一个王莽钻了空子。”汉宣帝站在殿中央。
双拳紧握。
“朕费尽心思平定巩固的江山,居然会毁在这等腐儒手中!”霍光上前一步。
“陛下,臣以为当今太子刘爽天资聪颖,应当及早教导,以免重蹈覆辙。”
“太子确实需要好好调教。”
汉宣帝来回踱步。
“朕原本以为他聪慧过人,没想到竟会如此痴迷儒学。”
“这儒家之道固然重要,但若是过分推崇,反倒会钻了心术不正之人的空子!”金日碑沉声道。
“陛下所言极是。王莽此人,竟能借儒学之名行篡位之实,实在令人不寒而栗。”
“若是太子登基后也这般推崇儒学,恐怕会重蹈覆辙。”
“立刻宣太子觐见!”汉宜帝目光如炬。
“朕要亲自教导于他,让他明白治国之道不能一味沉迷经典,更要懂得明辨是非,识人心术。”
霍光补充道。
“臣建议从现在起就多让太子参与朝政,既要读书明理,更要历练人心。”
“不错。”
汉宣帝重重点头。
“绝不能让王莽这种阴险小人有机可乘!”殿外传来太子觐见的通报声。
汉宣帝望着天幕。
眼神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
他已经决定要亲自把关。
绝不让这荒唐的未来重现。这大汉的江山。
决不能毁在这些伪君子手中。大明位面。
大明皇宫内。
老朱端坐于龙椅之上。
身旁站着刘伯温和李善长。殿内烛火通明。
映照着天幕闪烁的光芒。老朱盯着天幕。脸色阴睛不定。
“这汉元帝倒是和朕想到一块去了。朕也觉得儒学可以教化百姓,却没想到会成为祸国之根。”
刘伯温站在一旁。
“陛下,这倒是给了我们当头一棒。”
“原本以为儒学可以约束百官,让他们安分守己,没想到反倒让这些人有了冠冕堂皇的借口。”
“确实如此。”
老朱捋着胡须。
“朕一直在推崇儒学,让这些读书人做官。”
“现在想来,是不是也给了他们太多遮掩?”李善长接话道。
“这王莽能借儒学之名行篡位之实,就是最好的教训。”
“那些表面上循规蹈矩的官员,私底下又有多少是真心为民?”
“联现在倒要重新考虑一下科举制度了。不能让这些人钻了空子,整日念念有词装模作样老朱站起身来。
“得让他们明白,做官不是只靠背几句圣贤书就够了。”刘伯温深以为然。
“以臣之见,不妨在选官之时,多设些实务考核。光靠文章做得好,不见得就能治理地方。”
“对,得让这些读书人知道,儒学是教化之本,但治国却要实打实地做事。”老朱重重拍了下桌案。
“朕得好好想想怎么改革这选官制度,不能让后代重蹈汉元帝的覆辙。”李善长补充道。
“陛下可以多派些锦衣卫暗访,看看这些官员平日里究竟是怎么对待百姓的。”
殿内一时陷入沉默。
老朱若有所思地望着天幕。这意外的启示。
让他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治国方针。儒学固然重要。
但若是被人利用来作恶。那就必须及时纠正。这大明的江山。
绝不能重蹈西汉的覆辙。
【第三,东汉的汉灵帝。】
【东汉的汉恒帝本就有亡国的表象,而在他之后的汉灵帝却比他还过分。】【汉灵帝即位后,盲目的认为天下太平,不问朝政,肆意享乐。】
【他还打开了历史上卖官的先河,各地各官都有明码标价。曹操的父亲曹嵩就是花钱买来的最初官职。】
【除此之外,汉灵帝不吸取前朝教训,目睹外戚、宦官势力的逐渐壮大还不干预,导致皇权的根本性削弱,成为东汉灭亡的导火索。】
一一“开创卖官先河,这是最强氪金系统啊”
一—“官职打折促销,数量有限,欲购从速”
一—“历史上第一个开通VIP付费系统的皇帝”
——“曹操:感谢灵帝让我爹买到入场券”
一—“这波操作简直商业鬼才”
一—“皇帝带头冲业绩是吧”
一—“充钱就能变强,这设定太真实了”
东汉位面。
许都宫中。
曹操与荀彧、荀攸正在观看天幕。殿内灯火通明。
映照着三人各异的神情。
“没想到这天幕还能把老夫家的陈年旧事都抖搂出来。”曹操揉了揉额头。
“当年父亲为官一事,倒是让天下人都知道了。”荀彧轻声一笑。
“明公何须介怀,这不正好说明了汉室江山早已腐朽。”“若非灵帝如此胡为,也不会有今日之局面。”
“话虽如此,但想起当年家父花钱买官,还真是令人啼笑皆非。”曹操背着手来回踱步。
“不过这灵帝倒也有几分商人头脑,把朝廷治理得像个集市一般。”荀攸接话道。
“其实这也难怪,一个不管朝政的君主,自然要想方设法去搜刮钱财。”
“只可惜这般做法,反倒助长了外戚宦官的气焰。”
“如今想来,倒要感谢这灵帝。”曹操望着天幕露出意味深长的笑容。
“若非他这般昏庸,也不会让天下大乱。若非天下大乱,老夫又怎能有今日之位。”
荀彧捋须道。
“这倒是有趣。灵帝一手卖官鬻爵,不料竟成就了明公的崛起之路。这机缘巧合,当真令人感慨。”
“不过话说回来,这般卖官之举确实荒唐。”曹操神色渐渐严肃。
“朝廷官位岂能用钱财衡量?难怪会天下大乱,民不聊生。”荀攸深以为然。
“所以说,若是选官不看才能品德,只凭钱财取士,这天下迟早要乱。”
“也亏得明公后来力挽狂澜,才有了今日的基业。”
殿内香烟缭绕。
曹操望着天幕若有所思。
虽然这段往事让他有些挂不住面子。但转念一想。
这倒也成了他人生的一个转折。只是这般昏君误国的教训。
倒要好好记住才是。
大宋位面。
开封皇宫内。
赵匡胤与赵普、赵崇纬正观看着天幕。
“每次看到这段历史,都觉得汉灵帝荒唐至极。”赵匡胤轻叹一声。
“他这般卖官鬻爵,倒是给后世开了个坏头。朕登基之初就下定决心,绝不能重蹈覆辙。赵普捋须点头。
“陛下英明。记得当初陛下力主科举取士,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若是官职能用钱买,天下哪还有清明可言?”
“.”不过话说回来,这卖官的歪风,倒是从未断绝过。”赵匡胤目光深邃。
“朕虽严令禁止,可总有些人暗地里钻营。这些年查处的案子,哪一件不是钱权交易?”
赵崇纬轻声说道。
“陛下,这也正说明了您的远见。”
“若非大力推行科举,重用读书人,恐怕朝廷早就被这些贪腐之辈把持了。”
“科举取士确实是条正道。”
赵匡胤站起身来。
“不过朕最近在想,光靠考试选官还不够。得想个法子,让这些官员时刻记着自己的本分。”
赵普若有所悟。
“陛下是想建立更严格的监察制度?这倒是个好主意。有了规矩,才能防止东汉这般乱象重演。”
“正是此意。”
赵匡胤眼中闪过一丝精芒。
“朕要让天下人都明白,当官不是买来的特权,而是为民父母官的责任。”
“这汉灵帝的教训,可得牢牢记住。”
(http://quwenw.com/book/EEEFC0-79.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quwen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