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忽必烈为什么不受蒙古人待见?带汉人血洗草原,古人惊了!

字体:     护眼 关灯

第97章 忽必烈为什么不受蒙古人待见?带汉人血洗草原,古人惊了!

 

“我大汉子民,竟被外邦人比下去,岂不让人汗颜?”

“更令人不解的是,这些人言语中提到的皆是我未曾听闻的词语。这方寸天幕,难道真能

预示千年之后的世事变迁?”

正说话间。

天幕画面一转。

新的标题缓缓浮现。

“蒙古的叛徒:忽必烈!带汉人血洗亲族,震惊世界!”

曹操眼中精光一闪。

“蒙古?又是一个未知的异族么?看这标题所言,倒是与眼下这乱世有几分相似。”

“文若,且与我一同观之,看这忽必烈究竟是何等人物,又为何会被称作叛徒。”

荀攸望着天幕若有所思。

“明公,这天幕所示,恐怕是在向我等昭示,历朝历代,皆有其统一与分裂之势。”

“这忽必烈之事,或许能给明公一些启示。”

曹操负手而立。

目光灼灼地盯着天幕。

等待新的画面徐徐展开。

这些来自未来的片段。

不禁让他思绪万千。

既为异域之人对华夏文明的推崇感到欣慰。

又为自己所处时代的动荡感到几分沉重。

【你绝对想不到,忽必烈作为纯正血统的蒙古皇帝,居然曾经带领汉人血腥屠杀了自家的蒙古人,故事背后的真相令人震惊。】

【当年,一代英豪成吉思汗去世后,他的孙子蒙哥成为蒙古大汗,而忽必烈则是蒙哥的亲弟弟。】

【蒙哥当上大汉后,很高兴的将中原的汉族地区分给了自己的二弟忽必烈管理。在管理汉族地区时,忽必烈逐渐对汉文化和汉化归附官僚非常感兴趣。】

【因此他任命自己的侍从每天给自己讲解儒学经文,还让一些出色的汉人给自己讲解汉族文书当中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就这样,忽必烈跟一大帮汉族人越走越近,收纳了一大批汉族官僚,成为了他自己政治生涯上的原始班底。】

【他也因此在汉族地区建立起了自己稳固的根据地,顺利成为汉化路线的总代表。】

“成吉思汗棺材板压不住了:我这孙子怎么开始啃四书五经了??”

“分给弟弟一块地,结果弟弟成了汉学研究生[笑哭]”

“听君一席话如听一席课,蒙哥:弟弟你咋变成孔孟门徒了?”

“忽必烈:我在中原上班的日子”

“什么叫真正的入乡随俗啊(破音)”

“每日一堂儒学课,轻松汉化一个哥”

“资深留学生实锤了,这汉化程度杠杠的”

“经典背刺现场,但是为什么感觉有点爽”

一“什么叫真正的文化输出啊(战术后仰)”

蒙古位面。

蒙哥站在天幕前。

看着那些不断闪过的弹幕。

眉头渐渐蹙起。

尤其是“汉化路线的总代表”这几个字。

让他心中泛起一丝不安,

阿里不哥站在一旁小声提醒。

“大汗,四哥近来确实与汉人走得极近。”

“前几日我路过他的营帐,听见里面都在讨论什么‘大学’‘论语’的话。”

“阿里不哥,老四一向聪慧。他既然选择了这条路,想必是有他的考量。”

蒙哥的声音里带着几分宽慰。

“只是我们蒙古人的根本在草原、牧场和战马。他这般沉迷汉学,我这个做大哥的,总要

替他把把关。”

天幕上的弹幕依然在不断滚动。

“汉学研究生”、“文化输出”这些词语虽然看不太懂。

但蒙哥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意。

“大汗,要不要找忽必烈殿下来一同观看?”

阿里不哥试探着问。

“不急,且让我先看完这段记载。”

蒙哥凝视着天幕。

神色专注。

“四弟从小就有主见,想必他选择亲近汉文化必有缘由。”

“这天幕既然显示了未来,想必能告诉我答案。”

就在这时。

天幕的画面开始转换。

似乎要展示更多关于忽必烈的故事。蒙哥眼中闪过一丝期待,

必然不会辜负他的信任。

他相信自己最疼爱的这个弟弟。

这个来自异世的天幕。

或许能让他更好地理解弟弟的选择

大宋位面。

赵光义站在天幕前目光炯炯。

这段关于蒙古帝国的记载。

让他想起自己夺取兄长江山的往事

却又与眼前这段历史大不相同。

“王朴,你觉得这忽必烈为何要如此亲近汉人?”

赵光义转向身边的大臣。

王朴整理了一下衣袍。

“只是他这般做法,未免太过激进了。”

“陛下,这忽必烈倒是聪慧,深知治理天下不能只靠马上得天下的本事。”

“聪慧?”

赵光义轻轻摇头。

“蒙古人本是游牧民族,却被这汉文化如此轻易地改变。”

“这天幕所示,莫非是在讽刺我大宋?我辽北边患不断,却始终无法消除这些游牧民族的

威胁。”

赵匡胤生前常说要亲率大军北伐。

收复燕云十六州

如今自己继位多年。

却仍未能完成兄长的夙愿。天幕中这个异族皇子。

反倒对汉文化如此推崇。

这讽刺意味让赵光义心中五味杂陈。

“陛下,这天幕倒是给了我们一个启示。”

王朴斟酌着开口。

“或许我们该重新思考对待北方民族的策略。与其一味用兵,不如以文化感化…………”

赵光义看着天幕上飘过的弹幕。

眼中闪过一丝深思。

这些来自未来的评论。

似乎在诉说着某种历史的轮回。

他不禁想到。

这段历史对当下的大宋,

又将有怎样的启示?

大唐位面。

李二站在天幕之下。

眉头紧锁。

这段关于蛮族皇子沉迷汉文化的记载。

让他想起了当年突厥人对大唐文化的向往。

“魏征,你看这忽必烈,倒是写当年的突厥人有几分相似。”

李二的声音里带着几分意味深长。

魏征捋着胡须。

“陛下,臣倒觉得不尽相同。”

“当年突厥人慕华,是被我大唐的军威所慑,文教所化。这忽必烈,倒像是主动投入汉文

化的怀抱。”

房玄龄在一旁补充。

“更令人惊异的是,这些飘动的短评,竟显示千年之后的异邦之人,对我华夏典籍如此推崇。”

“看来以文化立国之策,确实深远。”李二目光灼灼地盯着天幕。

“当年我设立译学馆,广纳四方学子,就是要让天下知晓我大唐的包容。”

“但这忽必烈,竟然因为亲近汉文化而要对抗自己的同胞一一这倒是出人意料。”

房玄龄说着。

指向天幕上闪过的新画面。

“文治武功,向来是相辅相成。”

“这天幕所示,莫非是在告诉我们,文化之力有时比刀剑更为锋利?”

李二陷入沉思。

既用军威也重文教。

如今看到千年之后的史实。只是这个叫忽必烈的。

他统一天下时。

更觉得当初的决策是对的。天幕徐徐展开的画面。

究竟会把这种文化认同带向何方?

似乎正要揭晓答案。

【然而对于忽必烈的汉化政治倾向,蒙古旧贵族们非常不满意。他们向忽必烈的哥哥蒙哥打小报告,暗示忽必烈有割据龙国的野心。】

【因此,忽必烈的汉族手下被哥哥设立的钩考局调查,并被指责为不忠于蒙古。】

【面对哥哥的责难,忽必烈丝毫没有反抗的余地,只能到行宫哭着向哥哥汇报工作。】

【蒙哥看弟弟哭成那样不忍心,便跟忽必烈达成了和解,撤销了对汉族机构的调查。兄弟的亲情第一次抵消了蒙古贵族对忽必烈的不满之情。】

【然而好景不长,不久后蒙哥在攻击南宋时战死沙场。而继承蒙哥位置最有力的两位竞争者,就是忽必烈和他的弟弟阿里不哥。】

【按照传统,蒙古是幼子守灶,王位要由最小的弟弟来继承,意思是忽必烈的弟弟阿里不哥为正统继承。】

【但如果按照汉族的传统,则是次子继位的合法性更高。也就是说忽必烈才是最适合继承王位的。】

【所以忽必烈跟弟弟的权力之争,也代表着蒙古和汉族传统的战争。所以我们就能看到,忽必烈作为一个正儿八经的蒙古人,带领着一大班子汉族军队,向他带着蒙古军队的弟弟发起

了进攻。】

【只是谁也没想到汉人的军队会那么猛,忽必烈三下五除二就把弟弟阿里不哥彻底打残了。】

【1264年,阿里不哥投降,忽必烈总算是把皇位坐稳了。也因此创造了一位萦古人带领汉族大军去屠杀自己蒙古人的历史奇迹。】

“破案了,原来是被人举报的2333”

“忽必烈:大哥我真的做到KPI了呜呜呜”

“不愧是亲哥,看弟弟哭马上心软”

“经典逆风翻盘,汉军太猛了。”

“忽必烈:抱歉弟弟,我这边有文化加持”

—“史上最离谱继承权争夺战,就这么决出来了?”

“汉族传统vs蒙古传统,battle开始!

“这就是血统buff被文化buff完全压制?”

大元位面。

忽必烈在天幕前站定

面对这段关于自己的记载。眼中闪过一丝复杂的神色。

这些画面勾起了他对兄长和弟弟的回忆那些往事如潮水般涌来。

“刘秉忠,你看这天幕所言,说我是什么‘汉化路线的总代表’。”忽必烈的声音里带着几分感慨。

刘秉忠整理了一下衣袖。

“陛下,您选择接纳汉文化,是为了更好地理这片土地。“天幕中的评论虽然戏谑,但也道出了事实。”

“大哥他···其实早就明白我的用意。”忽必烈注视着天幕上蒙哥安抚自己的画面。

“只是没想到,命运会让我们兄弟就此分别。而阿里不哥,我也并非想要与他刀兵相见张文谦在一旁补充。

“陛下,您带领汉军击败阿里不哥,正说明了文化认同的力量。“这些弹幕虽然轻松调侃,却也道出了其中深意。”

忽必烈凝视着天幕中不断闪过的画面。“治理天下,确实不能只靠马上功夫。”

“大哥生前也曾认可我的选择。只是没想到,这一选择竟让我与至亲刀剑相向。”

天幕继续播放。

忽必烈若有所思地望着这些来自未来的记载。仿佛在思索自己的抉择是否真的正确

这个神秘的天幕。

似乎要将他一生的功过得失。都清清楚楚地展现出来

大秦位面。赢政凝视着天幕

眼中闪烁着不同寻常的光芒。

这个来自千年之后的异族统治者。

竟然如此推崇汉家文化

这让他想起了自己统一六国时的种种往事。

“李斯,你觉得这异族君主选择汉化之路,是聪明还是愚蠢?”赢政的声音里带着一丝探询的意味。

李斯撩了撩袍角。

“陛下,臣以为此人虽是异族,却深谙治国之道。”“只是他这般做法,未免太过温和。”

“以臣之见,若要统一天下,当如陛下般雷厉风行才是。”“温和?”

赢政目光微凝。

“朕统一文字、度量衡,收天下之兵,焚诸子百家之书,何尝不是为了统一思想。”“这忽必烈倒是另辟蹊径,以文化感化异族,倒是个有趣的思路。”

天幕上不断闪过的弹幕引起了赢政的注意。那些关于文化认同和传统冲突的讨论。

让他陷入沉思。

“蒙恬,你也说说看。”赢政转向另一位大将。

“陛下,末将只知行军打仗。但这天幕所示,竟是一个异族人用汉家军队打败自己的同胞

“这等事若在我大秦,怕是想都不敢想。”

赢政目光灼灼。

“正因如此才有意思。朕以严法治天下,他却用文教化异族。”“千年之后,究竟谁的方式更能让天下久安?”

天幕徐徐展开。

仿佛要为这位始皇帝揭示一个跨越千年的答案。。

宋朝古人们望着天幕。

看着这段关于蒙古统治者的记载。

心中五味杂陈。有人唏嘘于汉文化的魅力。

竟能让异族君主如此折服。

有人感慨于兄弟阋墙的悲剧。

不禁联想到靖康之耻后南宋的困境。

“汉文化影响力竟如此之大?”

“这便是文化认同的力量,即便是异族也难以抵挡。”

天幕中异族统治者为了汉化不惜与同胞对立的画面。让他们想起了当下朝廷与金国的关系。

若是金人也像这般认同汉文化。

或许就不会有“易服改制”之痛了。


    (http://quwenw.com/book/EEEFC0-97.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quwenw.com
趣文网 我的书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