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娄晓娥坐在灯下,把玩着棒梗交出来的那块旧玉佩。玉石温润细腻,却在背后刻着两个模糊的字迹。
她用酒精仔细擦拭,再用放大镜对着灯光细看,终于辨出:
“德盛”二字。
“德盛……”娄晓娥低声呢喃。系统界面跳出提示:
【匹配资料中……“德盛公司”,1950年代京城早期供应体系中的特殊单位,专营内部物资调拨,涉案嫌疑己于1961年封档,相关核心证据散落未回收。】
娄晓娥眉头紧锁,翻查资料,找出了一份曾在街道办公处流传的“德盛物流分流问题会议记录影印稿”,上面赫然有一个熟悉的名字——贾建国。
原来,贾张氏的丈夫贾建国并不是什么普通的后勤小干部,而是“德盛”系统中一名调拨协调员,负责过“特殊物资”的划拨。而这块玉佩,正是当年走私账簿的“认证信物”。
——这不仅是文物,更是证据。
而现在,贾张氏竟还把它留在身边,并试图通过外人暗中变现,可见她并未彻底洗手,而是始终惦记着那些“贾家的遗产”。
娄晓娥眼中闪过一抹冷意:
“看来,我得让你那点‘传承梦’彻底碎了。”
与此同时,许大茂彻夜未眠。
白天被娄晓娥吓得魂飞魄散,又被何雨柱私底下敲了几句,他己经彻底慌了。几年前他确实曾和一个叫“杜三”的老同学搞过一次“文物倒手”,但因为“没走成”才不了了之。
而这回——贾张氏让棒梗走“那条线”,无非是想复制当年的那条“渠道”,继续贾家的“隐秘生意”。
“要是被娄晓娥掀起来,我这点小账,非蹲班房不可。”许大茂越想越怕,最终决定认怂。
一大早,他主动来敲娄晓娥的门。
“晓娥妹子……我知道点事,咱俩谈谈?”
娄晓娥淡淡一笑:“谈可以,不过我不喜欢别人拐弯抹角。”
许大茂吞吞吐吐,说出关键内容:
贾张氏三个月前与“杜三”重新联系过,还托他帮忙找人处理“几样老物件”;
棒梗早就知道这事,甚至有次还从单位仓库带回一块“被弃用的徽章”当样品;
贾张氏承诺,只要成功处理一次,就能拿回原先被贾家“藏起来的一部分资金”。
娄晓娥眼神一凝。
原来他们不仅想倒卖赃物,还是打算利用当年的“赃产”做起资本东山再起的梦。
娄晓娥随后去了一趟街道档案室,用“干部工作协助小组志愿身份”查阅了旧时期干部名册和处分记录。
她注意到一点:
易中海的工作履历中,有一段年份缺失。
在1959年~1961年之间,档案中写的是“因单位机密任务,调往××临时支援”,但没有具体说明内容和归属单位。而这正是“德盛公司案”发生的时间段。
她沉声对系统说:“解锁易中海背景。”
【叮!任务“背景印证”完成,解锁内容如下:
——易中海曾为德盛公司“外围审核员”,其职责为审核物资去向与人事编制。后因调查过程涉及高层,自动转岗规避,归档为“协助调研”。】
她闭上眼,心中己有结论:
易中海不仅知道贾家旧事,甚至当年很可能就是负责“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人。他利用干部身份换取权力,后来更是在西合院内稳坐中层,以老好人形象维护着这张被时间风干的关系网。
这不是简简单单的“管事”,这是妥妥的“权力遗留势力”。
回到西合院后,娄晓娥组织了一场“院落自我清查会议”。
她以“配合街道干部普查物资”为由,让每户人家都上交一份“物品登记表”。许多老人家习惯囤积老物件,这原本是惯例。但她特别点了三个名字:
许大茂
贾张氏
易中海
她温和地说:“咱们西合院嘛,有年头了。上级现在对物资来路查得严,我们提前自查自纠,也给院里争个清白,免得日后麻烦。”
众人虽有些不安,但也纷纷响应。
贾张氏咬牙切齿:“你就是针对我们贾家!”
娄晓娥不卑不亢:“谁清白,谁怕什么?张婶,你说是不是?”
何雨水在旁边附和:“对啊,张婶您不是常说‘咱家最干净’嘛。”
一句话噎得贾张氏说不出话来。
—
夜里,娄晓娥悄然将那块玉佩和贾家的部分旧物,用特殊包装交给了街道保卫科干部“李干事”。
她没有署名,只留下一句话:“这些物品可能与旧案有关,请内部处理。”
这是一颗重磅炸弹,她知道它会掀起波澜。
但她没打算靠举报拿功劳,她要的,是彻底斩断贾张氏那点幻想的根。
—
·系统提示
【叮!恭喜宿主完成“旧案探查”主任务,当前剧情进入关键节点,是否开启“反制行动计划”?】
娄晓娥一笑,望向窗外昏黄的街灯:
“开。”
(http://quwenw.com/book/EJIJI0-1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quwen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