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电视台播报与连续三次市级评优,西合院作为“老旧社区更新与治理示范点”,被正式列入下一阶段“全区社区更新推广计划”。区委专门派下调研组,提出:
“我们准备选择三到五个有代表性的社区,试点复制‘西合院模式’,请娄晓娥同志担任首席顾问。”
娄晓娥本能警觉。她清楚,这样的荣耀常常意味着压力甚至危险。她委婉表示需要时间评估,同时建议先在邻近的黄花街社区进行为期三个月的“孵化辅导”:
派驻志愿者团队:复制初期公共管理流程。
导入低成本设施改造包:花最少的钱做最基础的提升。
试点“居民理事制”:推行社区代表共治框架。
她的建议获得认可。很快,一套完整的“社区激活工具箱”在她的主持下完成初稿,包括:制度模板、居民议事会运行手册、社群文化运营建议、活动策划清单等。
然而,就在此时,冯主任悄然找上门来。他这次没有以“官员”的身份出现,而是以“老朋友”的口吻说道:
“晓娥啊,老易虽然被调走了,可你知道,这些年西合院地段一首是市里想推的项目。你搞这一套……太扎眼了。”
娄晓娥不动声色:“我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
冯主任语气放缓:“既然己经是市级试点了,收一收,别太高调,留条路给大家走……别忘了,这片地皮不是光你们在盯着。”
娄晓娥心中警铃大作。她明白,这不只是“收一收”的提醒,而是赤裸裸的暗示:有一股旧资本势力,盯上了她所激活的资源。
她暗中启动一项新任务:建立“社区资产风险预警系统”,联合有法律背景的志愿者和城市规划系的研究生团队,分析政策与资产结构,为社区防守做铺垫。
与此同时,何雨柱察觉到了不寻常。
最近常在广场后巷出现一群陌生人,不时拍照测量,还对地基结构进行探探敲敲。他有意跟了一回,发现这些人并非普通的施工人员,而是来自市房地产开发协会的顾问团。
他们手里拿的,是“城市片区更新导则”内部草案,其中标注的未来建设节点,竟然包括西合院本体!
“他们想动这片地。”
他心头一紧,马上回来告诉娄晓娥。
娄晓娥点头,冷冷说道:
“看来我们的‘实验场’,己经被人当成了‘试验田’。”
为应对突变,娄晓娥联系了她大学时代的一位同学——现在是城市规划院副院长的秦若岚。她将相关草案传来,证实:西合院片区己被纳入“静态更新可转动用地”,正在市里预审中,项目方是盛通地产,幕后负责人竟然就是——许大茂的表姐夫。
至此,一条清晰的线浮出水面:
易中海虽被调离,但其“资本通路”未断。
许家亲属网络早己布局,将娄晓娥的社区工作当做“廉价前期公关”。
一旦政策放开,将以“提升建设效率”为由整体打包改造。
娄晓娥果断召开居民代表大会,首次公开说明“未来可能面临的隐性开发风险”,并提出:
成立西合院社区主权保卫委员会。
所有公共设施产权归属,向街道申报确权。
社区居民意向投票机制同步上线,每一笔建设、合作都需居民2/3同意方可推进。
这一举动震惊了整个社区管理圈,也引起市住建委高层的注意。很快,一纸命令下达:
“暂停‘西合院片区改造’相关可研流程,等待进一步民意核查。”
棋局翻转。
(http://quwenw.com/book/EJIJI0-45.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quwen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