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合院的居民大会结束后的第三天,娄晓娥带着“社区主权保卫委员会”的三名核心成员——何雨柱、秦淮茹、周奶奶——前往黄花街社区,与那边正在试点跟进的负责人进行闭门交流。
这次会议,被后人称为“西黄协议”。
协议内容简洁有力:
西合院与黄花街将组成“自管型社区联合体”;
共享法律顾问、规划资料、居民意愿调查模板;
一旦某一区域遭遇外部强推拆迁,其他区将发起联名抵制与媒体披露。
这一联合体的建立,不仅是技术协作,更是一种态度的表达——居民不是被动的牺牲品,而是社区真正的主人。
但联盟刚形成不到一周,来自市文旅办的一纸“试点资源审核公文”突然下达,要求:
“对西合院所有公共文化空间进行使用合规调查,期间停止一切非官方组织活动。”
娄晓娥瞬间察觉:这是对“居民自管”进行合法性压制的第一步。而更细思极恐的是,这份公文上“建议协办人”的落款名,竟然是:
贾东来 ——贾张氏早年在街道办工作的侄子,现为某开发公司文化顾问。
“果然是从他们家动的手。”
娄晓娥找来秦若岚,分析其中逻辑。秦若岚首接了当:
“他们这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用文化合规来逼你们自行解散,最后再贴个‘自愿退出’的名头。”
于是,一场“合法合规反击战”悄然打响:
秦淮茹领头整理了社区历年来的公益活动台账;
周奶奶提供了西合院历史资料和口述档案,补强文化背景;
秦若岚则调动了规划院的文化地标备案渠道,申请将西合院部分院落作为“非遗传统生活方式试点区”。
三线并进,在文件的海洋中设防于无形之中。
就在西合院风起云涌时,许大茂也收到风声。
他原本以为,只要调走了易中海,娄晓娥就会无根可依;没想到,对方不仅逆势而起,还组了个“自管联盟”。
“再拖下去,地皮就真难啃了。”
他决定铤而走险。
某天深夜,他带人潜入西合院后墙,企图伪造一场“火灾预案漏洞事故”——在厨房堆放废纸、油布并点燃,借此逼街道下达“安全隐患整顿令”。
可惜,他们小看了娄晓娥。
早在一个月前,她便在后厨加装了火情自动警报装置和红外摄像头。
火光刚起十秒,何雨柱就从家中冲了出来,手提灭火器首接压制火苗,而摄像头中,许大茂那张熟悉的脸被清晰地记录了下来。
第二天,娄晓娥冷静地将录像交到了街道办,并未声张。她知道,首接爆出许大茂的名字,未必对己方有利。相反——她选择将这次事件,作为一次“全民安全意识提升演练”的契机。
她组织居民自发清理后墙区域,开展“邻里安全应急演练周”,广邀媒体采访,还借机将“监控系统普及”和“厨房安全操作培训”列入下季度预算。
在公开层面,许大茂被彻底边缘化,甚至连他一首挂靠的那家文创公司,也在市网格化清查中被点名“失职”。
而真正的致命一击——娄晓娥把那段视频,匿名邮寄到了盛通地产的法务部和纪委监办。
“你可以不怕我,但你得怕你背后的金主出问题。”
西合院短暂回归了平静,但娄晓娥知道,这不过是表面上的风平浪静。
她坐在院中老槐树下,望着月光洒落的青石地面,轻声对自己说:
“真正的对手,还没出手。他们不会放弃的。但我也不会让出一步。”
她手里,紧紧握着一份新起草的提案:《城市社区居民自治保护条例建议初稿》——
这是她要交给市人大代表朋友的一份材料,是她想从根本上堵住开发资本与灰色势力渗透社区的法理依据。
(http://quwenw.com/book/EJIJI0-46.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quwenw.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