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琦鎏的父亲本来是人民公社社办工厂的车间主任,有着过硬的技术能力,只要是机械设备上的问题都能解决。这个工厂主要从事棉油加工生产。
在七八十年代,中国的棉花生产和供应是国家经济计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经济体制正在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关于棉花的具体政策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生产激励:为了提高棉花产量,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激励农民种植棉花,包括提供种子、化肥等生产资料的支持,以及技术指导和服务。同时,政府还提高了棉花的收购价格,以此来增加农民的收入,调动他们的生产积极性。
2. 计划调配:在计划经济体系下,棉花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物资,其生产和销售都是由国家统一计划安排的。国家会根据市场需求和工业发展的需要,合理分配棉花资源,确保纺织等行业有足够的原料供应。
3. 技术推广:为了提升棉花的质量和产量,政府积极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和管理方法。比如引入抗病虫害的新品种,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等,这些都有助于提高棉花生产的效率和效益。
4. 进出口调控:在国际市场上,棉花的价格波动较大,为了保护国内棉农的利益,政府会根据国内外市场的情况调整棉花的进出口政策。例如,在国内市场供不应求时限制出口,或者在国际市场价格有利时鼓励进口,以平衡国内供需关系。
5. 储备制度:建立棉花储备制度也是当时的一项重要政策。通过建立国家棉花储备库,可以在丰产年份储存多余的棉花,以备歉收年份使用,从而稳定市场价格,保障市场的平稳运行。
这些政策措施有效地促进了中国棉花产业的发展,为后来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不过到了八十年代中期,由于土地政策发生改变,开始了土地承包。农民不再大量种植棉花。八十年代中期,中国农民减少棉花种植面积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来分析:
1. 经济效益的变化: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农产品市场逐渐开放,农民开始有更多的自主权选择种植作物。相较于棉花,一些其他经济作物如蔬菜、水果等可能具有更高的经济效益。这些作物的市场需求增长较快,价格也相对更高,因此农民更倾向于种植这些收益更高的作物。
2. 劳动强度与成本:棉花种植需要较多的人工投入,尤其是在采摘环节,工作量大且费时。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升,棉花种植的成本也随之增加。相比之下,机械化程度较高的作物或养殖业可能更加吸引农民。
3. 政策导向的影响:虽然政府一直鼓励棉花生产,但在八十年代中期,为了满足市场对多样化农产品的需求,政府开始调整农业政策,鼓励农民多元化种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种植棉花的积极性。
4. 市场需求的变化:随着纺织行业的改革和技术进步,对原棉的需求结构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合成纤维的发展减少了对天然棉花的需求;另一方面,纺织企业也开始寻求更为稳定的原料供应渠道,这导致了对农户直接采购棉花的比例下降。
5. 自然条件限制: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适合种植不同的作物。如果某个地区连续几年遭受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涝等),可能会导致该地区农民减少对受灾害影响较大的棉花种植,转而选择其他更适应当地环境的作物。八十年代中期农民减少棉花种植面积是一个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既包括市场和政策的变化,也涉及到自然条件和技术进步等方面的影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是必然趋势。
棉花种植面积的缩减,导致了棉油加工厂的倒闭。柳琦鎏的父亲成了地地道道的农民,农忙之余,开始辗转在其他社办工厂上班。这就有了伙同别人去新疆做皮毛买卖的经历。
血本无归,这个词形象说明了柳琦鎏父亲这趟新疆之行。所幸人平安归来。柳琦鎏的爷爷奶奶对于儿子也没有过分为难,不高兴倒是有的。
1985年春节在不平静中过去了,上学的上学,工作的工作,种地的种地。天气暖和后,柳琦鎏除了上学,星期六日必定回家帮着家里干些活。小麦成熟了,收获了。这天白天,柳琦鎏把麦子晾晒完了,收成一堆用塑料布盖住,在麦场里疲惫的睡下。迷迷糊糊的被母亲喊醒了,睡眼惺忪的就看到母亲二姐弟弟围在身边。
定了定神,就看母亲急匆匆的说道:“你爷爷死了!你跟我走吧!”“为什么?去哪里?”柳琦鎏先是一惊,疑惑的问道。二姐接口说道:“刚才家里管事的来找咱娘,让咱娘过去爷爷家。”“那就过去呗!”柳琦鎏不以为然的回答。沉默了一会,母亲说道:“我不能去!我早就听说了,你爷爷死后,你老舅他们要来和我过不去。你二姐结婚,你奶奶就刁难了我一次。这次你爷爷死了,你奶奶和老舅他们肯定会变本加厉刁难我,有可能他们还会打我。你大姐不在家,你大哥也不在家,我连帮手都没有,好汉不吃眼前亏。打身上揭不下来。你和你二姐弟弟和我一起走,我让你爷爷死后,孙子孙女都不给他送葬。”深夜的月光下,柳琦鎏看到母亲面目狰狞,恶狠狠的喃喃说道。听到母亲的话,柳琦鎏立刻说道:“不行!娘,你不能这么做!”母亲慢慢抬起头,望着夜空长长出了一口气,说道:“儿子,你也长大了。娘过的很累啊!二十多年了!这二十年,你爷爷奶奶欺负的你娘没法活啊!你不知道吧!你大姐前边曾经有一个大哥,和你叔叔年龄差不多。那时候你奶奶瞒着我说她生了个女孩。因为都做月子,我月子里照顾孩子没经验,你大哥得病死了。我也是无意之间发现你奶奶给孩子把尿,是个男孩。就和你爹说了,你爹跑过去问你奶奶,你爷爷奶奶闯到我屋里打了我一顿,怪我多嘴。从那以后,你爷爷奶奶就把我们一家分出来了,搬到了现在的家。再后来有了你大姐二姐,哥哥。你爹当年在部队是个汽车兵,我随军你奶奶也要随军,还在部队大闹一顿。部队领导把你爹好一顿训斥。后来你爹提升排长,部队要转移驻地,你爹办军转,你奶奶要把你叔叔姑姑都转走,你爹无奈之下没办军转办了转业,回到了家里,不然的话,你们也早成了城市户口了。吵吵闹闹二十年,你叔叔也大了,现在也提干了,你奶奶这不把你叔叔也给闹回来转到炼油厂当了一个小领导。今天你爷爷死了,你奶奶强势惯了,她不会放过我的,我不能吃眼前亏。她们不让我好,我也不让她们好过。我要让你爷爷没有孙子孙女送葬!”
深夜的风呜呜咽咽,在这空旷的田地里显得阴森森的。蟋蟀也迎合着叫个不停。月光如水,淡淡的银色光辉洒落在一片广阔的玉米田上。四周静悄悄的,只有偶尔传来的夜鸟鸣叫和远处村庄里一两声狗吠打破了这份宁静。微风吹过,玉米苗叶子轻轻摇曳,发出沙沙的声音,仿佛是大自然的低语。
在这片玉米田中,出土不久的玉米苗盈盈弱弱,密密麻麻地排列着,它们在夜色中显得更加葱郁,每一片叶子都闪烁着月光下的光泽。田埂边,几朵野花在风中摇摆,散发出淡淡的香气,吸引着夜间的昆虫前来探访。
抬头望向天空,繁星点点,银河横跨天际,似乎触手可及。这样的夜晚,让人感到一种远离尘嚣的宁静与美好,仿佛整个世界都沉浸在这份安宁之中。
远处,一盏昏黄的灯光从农舍中透出,那是家的方向,给人以温暖和安心的感觉。此刻,整个玉米田仿佛成为了连接天地的纽带,让人的心灵得到了净化和平静。
这样的场景,在八十年代的乡村夜晚并不少见,它不仅是一幅美丽的田园风光图,更是那个时代人们心中的一抹温柔记忆。
(http://quwenw.com/book/ICIJCC-4.html)
章节错误,点此举报(免注册)我们会尽快处理.举报后请耐心等待,并刷新页面。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quwenw.com